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部门资讯 > 正文

执政能力建设与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时间:2006-08-14
编辑:李润南 点击数: 字号:
    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通过新闻报道及时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沟通社情民意,以整合信息资源作为调控舆论力量的手段,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透明政府所要求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包括建立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涉及国家事务、公共事务、政府相关工作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电子政务和实现网上办公。与媒体有直接关系的是新闻信息发布工作,这是执政党和政府引导舆论的一种主动行为,也是政务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的重要渠道。
  一般而言,国家权力机关发布新闻信息至少涉及三个层面:
  一是公布党和国家最新制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重要措施,及时做出说明解释;
  二是应对突发事件,公布政府部门掌握的情况,表明党和政府的态度;
  三是有关部门对一段时间里人民群众普遍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公开回应。由政务机关发布的信息具有直接性和权威性的特点,通过新闻媒体客观公正的报道,就会取得社会放大效应。
  新闻媒体是舆论的传播工具,作用是信息与情感的沟通。新闻舆论的政治特性决定了它是国家强制力之外一个重要的“心治”途径,能不断强化社会成员对国家政权和共同价值观的认同、支持和服从。因此,自15世纪中叶铅字活版印刷术发明和普遍使用以来,各国政府都在力图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规范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加强与媒体合作,以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从时代背景上分析,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与执政党和政府的管理方式有直接联系,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强烈历史阶段性特征。
  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体制下,信息传递以内部控制为主,党和政府新闻信息发布工作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要求,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
  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我们党的执政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近20多年来,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改善,需求趋向多样化;经济体制变革引起社会结构分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封闭的单位组织结构逐步向开放的社会化组织结构转变,以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同时,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而且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思想活动的差异性也明显增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政系统内部的信息沟通渠道已经不能涵盖社会所有层面,党和政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方式必然需要改革。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从而确立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在经受非典考验之后,“透明”“公开”“参与”这些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触发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提速。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容具体化,并将正确引导舆论作为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能力之一。
  改革政务信息披露形式,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通过大众传媒强化对舆论的正确引导,调节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凝聚力量,激发活力,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符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就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来说,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千报一面”的媒体格局已不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促使了新闻市场的发育和形成。1978年底,全国仅有186种公开发行的报纸,而如今已超过2000种,全国还有约9000种杂志,280多家广播电台和300多家电视台,特别是1994年以来互联网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仅10年间,网站发展到66.9万个,上网用户总人数已达9400万人,成为仅次于美国(1.85亿)的互联网用户第二大市场。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使普通公民掌握了最广泛的信息知情渠道,更关注党和政府决策,更关注维护自身权益和公共利益。
  时代发展的深刻变化具体地反映在新闻发布制度相关公共政策的改革上。以关于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的政策规定为例。1988年7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严格控制新闻发布会和周年纪念活动的通知》中指出,“各级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未经国务院批准,一律不得在京搞新闻发布会和周年纪念一类活动”。但到了1992年5月,国办发布的《关于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问题的通知》中,审批权由国务院下放到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第二年8月,国办又发布《关于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问题的补充通知》,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可自行决定,并抄报新闻出版署备案。新闻出版署随即发布了《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登记暂行办法》,作出了分级分类管理的规定。
  1993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开始负责国务院的新闻发布和协调国务院各部门新闻发言人工作。经过10余年努力,目前政府部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形成了三种形式:
  一是以新闻发言人的名义,定人、定时、定点举办新闻发布会;
  二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邀请国务院部门负责人或发言人介绍有关情况;
  三是遇有突发事件时,临时组织新闻中心,进行新闻发布活动。
  新闻发布会已经成为政务信息公开的主要形式,适应了不同媒体的需求,在及时传递党和政府声音、发布重大突发事件信息、增强政务工作透明度等方面产生出积极的影响。
  媒体在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将政务信息转化为公共信息资源,面向所有媒体提供信息服务,在服务之中引导舆论,其特点是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于现实环境的复杂性,建立政务公开、依法行政的公共管理模式需要一个过程,要发挥各级政府新闻发布的最大功效就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党的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媒体与政府部门需要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按照新闻规律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务新闻发布工作。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的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习惯了以内部信息沟通为主的管理模式,缺乏在政务信息公开环境下驾驭复杂形势的心理准备和基本能力,一些人将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服务功能片面理解为审批程序,从源头上隔绝政府部门所掌握的信息资源向社会公开,结果就会在比较开放的舆论环境中,导致工作上的被动局面。而另一种严重情况是,由于当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成,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仍很严重,部门利益与不正确的政绩观纠缠在一起,会使一些“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利用新闻发布制度误导舆论。
  目前,披露政务信息的渠道至少有四种:
  一是依法授权国家通讯社统一发布;
  二是举办新闻发布会;
  三是接受记者采访,提供相关信息;
  四是组织媒体实地采访。
  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确立,从积极意义上扩大了新闻媒体采访的资源,但这四种形式的主要特点都是信息发布者占据主动地位,在缺少必要的法律和政策的监督和约束下,尤其是在媒体采访突发事件和开展舆论监督时,就有可能遭遇不少尴尬:
  1.信息封锁
  在记者提出采访要求时,会遇到职能部门以本单位设有新闻发言人为借口,拒绝采访;而新闻发言人要么避而不见,要么则以向领导请示,过后可能举办新闻发布会为理由拖延采访。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如果单纯依靠权威部门为采访源,则有可能导致采访失败或是报道时效延迟。
  2.制约采访
  这主要表现在,主办新闻发布会或组织媒体集体采访的政府部门,出于种种考虑,希望通过控制新闻源的办法控制媒体的报道,只将部分事实公布或是只提供简单材料,谢绝深入采访。
  3.误导舆论
  典型的是早期有关非典疫情的新闻发布。2003年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发出非典疫情警报,27日宣布将北京定为疫区。然而,在4月3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当时的卫生部部长公布,截至3月31日,北京市仅有12例输入性病例,死亡3例。他肯定地指出,非典没有在中国蔓延,绝大多数病人已治愈出院。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和北京市卫生局负责人也在不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了“北京不存在非典型肺炎流行问题”。这些来自权威人士的信息,误导了社会舆论,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了严重损害。
  4.莫衷一是
  由于一些部门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错综复杂,有的还受到利益集团的不当驱动,就会造成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对同一问题有可能出现不同的看法和声音,而且都在力图通过大众传媒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如果不加以甄别,媒体就比较容易落入人云亦云的陷阱,会给受众造成认知混乱,损害新闻机构的信誉。媒体所面临的这些问题,从全局上来说,是发展中必然会遇到的难题。如何应对挑战,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是对新闻媒体的一大考验。
  新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工作者坚持党的宣传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就必须本着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不能为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中尚不尽如人意之处所束缚,从而损害新闻报道的全面、客观、准确、及时的原则。要能够正确地区分“权威部门信息”和“权威信息”这两个既有重合,又有区别的概念。新闻的权威性不仅建立在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的重要性上,更重要的是建立在报道的真实准确性上面,这就对编辑记者新闻价值判断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闻媒体要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舆论支持,就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正视矛盾,关注深化改革破解矛盾的过程,善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从多角度采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各种干扰,打破采访僵局。身处不断开放的环境,身处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党的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较强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引导舆论,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重在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炒作热点,激化矛盾;另一方面绝不能助长封闭和僵化的思想观念,要促进全社会的文明开放程度,营造充满活力的舆论环境。总之,党的新闻媒体有责任与政府部门一起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准确地沟通信息,反映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督促政务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使之成为人民群众了解国家事务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渠道,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立足长远的法治保障
  从体制建设的高度看,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不能仅局限于表面的具体形式,必须从本质上反映政务公开、民主监督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五大、十六大都明确提出要推行政务公开。去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为了便于人民群众知情和监督,要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进一步扩大公民、社会和新闻舆论对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3月24日,中办国办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更加明确了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的目的和方法。
  新闻媒体在社会舆论中起着主导作用。新闻监督的实质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的监督,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而政务信息公开则是公民参与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的新闻发布制度,就是比较具体的行动措施。但是,从信息对称的角度分析,从源头上彻底打破新闻信息垄断,用政策和法律的形式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利,是加强和改进政务新闻发布及时、准确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对人民群众的“知情”及相关问题有过深刻的论述。从一些国家的立法实践来看,“知情权”同样被解释为一种广泛的公民权利,即公民有权依法闻知政府及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及一切有利其正当活动的信息。凡政府、公务员及有关人士有意传播虚假消息,便被认为侵犯了这项权利。而公民的知情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新闻媒体的公开报道才能得以实现。 
  用法律形式确定公民知情权,会使政务信息“公开是原则,保密是例外”这一信条得到加强。媒体也会因此获得更多的采访便利条件。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这一理念也具体体现在我国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当中。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在向法治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和完善。 
  2004年国务院重新修订了《国务院工作规则》,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和要求,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公开,促进了政府机关依法行政。上海、广州、海南、深圳等地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和地方性法规,对确保政务信息公开,自觉接受舆论监督也做出了明确规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更明确提出,推行政务公开要坚持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利的原则。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对各类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之外,都要实行公开。它还提出,要建立健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政务公开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多项相关制度保障措施。 
  依法治国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果说,政务新闻发布工作是政府主动的行为,那么随着相关法律和政策的不断完善并提供保障,就开通了媒体向政府索取和求证信息的渠道,使政务信息公开受到了监督,从而保证了政府行为的公开性。这无疑有利于转变观念、打破封锁,规范政府及部门与媒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将会使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得到长远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新华社办公厅)
  我国基本建立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
  2004年12月28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宣布,中国政府已基本建立了三个层次的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在及时传递政府声音、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介绍,目前外交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公安部等62个国务院部门建立了新闻发布制度,设立了新闻发言人,目前共有75位发言人;北京、河北、内蒙古等23个省区市制订了新闻发布制度,北京、天津、西藏等20个省区市设立了省级政府新闻发言人。 
  目前,政府三个层次举办的新闻发布会有三种形式:一是以新闻发言人的名义,定人、定时、定点举办新闻发布会,如外交部等;二是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迄今做的那样,邀请国务院部门负责人或发言人介绍有关情况;三是遇有突发事件时,临时组织新闻中心,进行新闻发布活动。中国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发布工作都受到了公众和中外新闻媒体的关注。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自1993年开始负责国务院的新闻发布和协调国务院各部门新闻发言人工作。经过10余年努力,新闻发布会从开始的每年几场、十几场,发展到今年举办了60场。 
  与此同时,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区市也加强了政府新闻发布工作。2004年,除外交部以外的44个国务院有关部门以本部门名义组织举办了约270场新闻发布会,28个省区市召开了460多场新闻发布会。 
  赵启正说,2005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进一步改进新闻发布工作:一是优先选择涉及政府工作重点和大局,以及媒体关注和公众希望了解的题目,着重安排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等方面重要问题的新闻发布会;二是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指导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参照政府部门的做法,建立健全发言人制度;三是根据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透明度的决定,拟多邀请党中央部门有关负责人出席发布会;四是继续完善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机制,为媒体和公众了解情况组织及时的新闻发布会。(据新华社) 

 媒体来源: 《中国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