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 正文

风雨登临灵通山

作者:罗龙海 来源:平和网 时间:2021-06-17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从雾气弥漫的青云宾馆出来,走上一段十分钟左右平坦的红色塑胶道路就开始正式登山。山路呈之字形连续叠加S形往上高耸。一年又一年的雨水将灵通山的道路冲洗得干干净净,空气中纤尘不染。冒着梅雨天气爬山,身上还包裹着黄色的一次性雨衣。刚爬一会儿山道就感觉上身变成蒸笼一样,闷热,只能由鼻子和嘴巴呼呼地排放体内的热气。雨点大滴大滴从树梢上击落,击打在每一个不因雨天而削减了兴致的登山者的头上、身上。山道两边挤满了数丈高的各种阔叶林树木,树下簇拥陪伴的是褐色的赤色的黑色的山石,一粒粒尖耸着脑袋,仿佛在聆听山道上传来的脚步声。鸟叫声好像到处存在,却看不见一双鸟儿的翅膀,只觉得一声声或急或缓的叫声里透着湿漉漉的水汽。平日里常见的松鼠此时也不见了,我只能在记忆的脑海中复现它在树梢上跳跃的身影。下雨天,动物都窝在自己的巢里,整座山只有游客无视灵通山时大时小的雨滴,任性穿梭在丛林绿叶的鸟鸣声和流水声之间,脚下的石头与头顶的雾气之间,恍惚在匆忙的现实和悠久的历史之间。

山要巍峨才配为山,但是,还要灵动才会诱人,如同一个人需要有高大伟岸的身躯,但是必须还要有坚强睿智的灵魂才配叫做英雄一样。遥想当年黄道周游览灵通山,在山上苦读诗书之际,闲暇梭巡山头时,年轻的脚步走过的山路是比现在的宽敞还是狭窄?绿植是比现在茂盛还是稀疏?也未知当时山路上有否豺狼虎豹?如今的后人都知道黄道周还只是一介书生时,给这座高山朗读过诗文,读书处就在岩廊观音庙附近,这无疑给灵通山增添了一道灵气。还知道黄道周历经官场波折之后,从北边一路游览九华山、黄山,回到南方后,携手徐霞客一起登临灵通山。此前,黄道周就已写下了《梁峰二山赋》,生花妙笔盛赞灵通山,“其岩廊诡巅,或数千步,皆在山膂,如束腰帛;其垂瀑瓢注,或数百尺,皆自山卤而下,如散鬓结。”黄道周生动描写的文字如同一件无可比拟的文化盛装,披在灵通山身上,亦如绮丽的朝霞,映照着这方山水,也时时刻刻渲染着每一位登山者。我的这次登山,目的就是寻访两位先贤的足迹。心里边想着黄道周与徐霞客同游灵通山的历史往事,谈论着两位古人先贤的人生履历,沉重的脚步突然就平添许多动力,呼吸似乎也变得轻松了些。只是,一年又一年的雨水不仅冲洗了灵通山的灰尘,也或多或少地冲淡了山上的人文故事。

受茂密树林的遮挡,陡峭的山道上吹不到一丝山风。可是当我汗水混杂着雨水爬上擎天峰,峰回路转来到巨灵石刻景点的时候,风竟大得让同行的女生花容失色。所幸风大却不冷。山崖边上,竹子细瘦的绿叶和红色的牡丹花在风中激剧摇曳,我们身上黄色雨衣紧紧贴在身上,拿相机的同行还得撑着雨伞拍照。山头犹如大海波涛汹涌中的一座岛屿,而天上,灰蒙蒙的云山雾海中,还不知道有多少雨水将要倾倒下来。雨从天上泼下来,在峰顶被风旋转着拧成水柱,鞭打着头顶高耸的悬崖,另一股山风却又将雨柱极力吹散,倒吹回悬崖顶上,在巨石的额头激荡成万千粒珍珠,飘散在我们眼前,坠落在我们脚下。每一座闻名遐迩的名山都有自己的点睛之笔,灵通山的点睛之笔就在这个巨大的石刻“灵”字。

巨灵石的灵字,刻在黑色的石壁上,是一个繁体石刻,繁体字的中间巧妙嵌入“巨”字,俗称“巨灵石刻”,漆红,十分醒目。石刻的上首四字“清宵浮景”,左下首落款大丰曾济美题。整个石刻有数丈高宽。尽管风雨不停,我们的登山鞋早已经湿透成水鞋,一行人还是在石刻前拍了张合照。风雨天登山本是一件危险的行为,尤其是夏季,行走在山头顶上时刻要预防打雷。但是,这在灵通山却不用担心,因为灵通山已经多年没有打雷现象。传说古时候灵通山频繁遭受雷击,后来本地堪舆家曾济美在石壁上刻下巨灵石刻,旁边还直行刻下“玉旨敕命雷神提名曾先生古迹”,如同一张石符镇在悬崖石壁上,此后灵通岩雷击现象就真的消失了,仿佛天上的雷神也畏惧这道灵符似的。巨灵石刻如此灵验,游客怎么会不与之合影留念呢?正在石壁上下拍照的时候,山上突然风停雨住,于是收伞立定,俯瞰山下。雾气就在山腰下匍匐着,翠绿的斜坡挂着一块洁白,但是,挂不住多久,风又来了,山风推搡着一团团雾气往上走,直到峰顶融入云海。偶尔大团雾气席卷过岩廊,整个观音庙沉浸其中,游客如腾云驾雾,无不欣喜宛在仙境。

在灵通山逗留不久,便可感受风雨大作、云遮雾罩与云开雾散诸般气候景象,大自然瞬息变幻的神奇美丽让我们一行人欢呼雀跃,赞叹灵通山的灵动与婉约。但是,心下还是略觉缺憾,那是关于黄道周的。口口相传黄道周在山上石洞中读书,在山下江寨村私塾教书,以后走上仕途成为当朝栋梁,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前朝人物。可是,灵通山关于黄道周的印记,只能在岩廊观音庙左侧角落里看见一个方形石牌,石牌上方一行四个字“灵应感通”,左联“灵岩留胜”,右联“通天首迹”,中间是“黄道周、林鹤胎、陈天定诸夫子神位”。整块石牌还不如现在一般家庭中的茶盘大,三个人的名字挤在一起,光线暗淡,位置低下,要拍照的话还得蹲下来仔细调整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