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 正文

穿行南山城

作者:▱黄荣才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6-01-18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南山城在平和县县城小溪镇高南村,或许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惯性思维作祟,或许是南山城已经习惯寂寞,近在咫尺,也是到近期才听说南山城,而且,并没有马上行动寻访。直到最近,才在周末的时候前往一探究竟。数公里之遥,居然问了多次路,才抵达南山城。

南山城也称之为“南山月寨”,其实是一种方形的大土楼。在土楼前面,有一座池塘,池塘成半月形,大约有五六千平方米左右,护卫着南山城,或许这就是南山城之所以成为“月寨”的原因。以前的龙舟赛,也是从北门前的月寨塘开始的。池塘的水如今不是太清澈,有浮萍漂浮其上,一群鸭子很休闲地在那栖息,人走近了也不会咋咋呼呼地嘎嘎叫,连扑扇下翅膀都没有。但可以想象,当年南山城热闹的时候,这池塘水清澈,应该是可以在池塘里看到南山城的倒影,有月光的夜晚,更是飘逸闲适。

南山城的楼有点残破,时间总能毁掉一些东西,尤其是南山城的人大量外迁之后,冷落的结局,总是逐渐消失,这似乎是定律,不仅仅适用在南山城。房子虽然残破,但楼门依旧。花岗石的楼门,有点冷寂,但更多的是厚重。“天岳培基”四个大字,极为遒劲,两旁还有一副石刻的对联:“喜气西来,地转琯溪环月寨;明星北拱,天腾马麓壮金垣。”对联里透露出丰富的信息,月寨的名字直接冲击眼帘,而且,南山城,这座东西长200米、南北长150米的土楼背靠天马山麓的事实也详尽说明。

穿行在南山城里,看到受损程度不一的房子,在自己的位置上散发历史的信息。从老人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探寻到,南山城开始建造于元末明初,后来在明清的时候进一步扩大、完善。南山城最繁华的时候,住到千人左右。楼里住民都是姓林,据《林氏族谱》记载,南山林氏开基一世祖原甫公,字南塘,生于元朝仁宗帝甲寅年(1314年),祖籍河南,年轻时因不满元朝外族统治,参加反抗元朝外族统治的起义。兵败后,原甫公一人到处逃难,于元朝惠宗帝年间(约1354年),来到南山村安身立足,励志创业,传衍子孙后代。短短的几行字,不仅仅让我们从历史的深处看到南山城祖先的来历,其中的风云跌宕更是一言难尽。林原甫当年的年轻气盛,起义后在义军里的风云叱咤,兵败后独自逃难的颠沛流离,到了南山之后的辛苦创业,有多少故事掩映在历史的帷幔之后,如今无从揭开,只留下足够想象的空间。后来,林原甫的后裔建了南山城,这是一个家族荣光的标志之一,不仅仅是解决居住的问题。能够建一座城,足以证明实力的雄厚。600多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家族来说足够长,后来,林姓族人又在城外建了新房,大多逐渐外迁,这是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选择。

虽然外迁了,但并不妨碍对祖先的景仰。说到南山城,林姓族人依然一脸骄傲。南山城里有三街六巷,这足以撑起一个城的规模,街巷路面都是鹅卵石铺成,路段大抵保存完好。想象一下,上千人的住民,三街六巷,穿行其中,绝对可以称得上熙熙攘攘;而且,这些人不是临时的赶场,而是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南山城呈方形,是单元式的土楼,墙基是鹅卵石砌成的,这是一种就地取材,更是一种坚固。一两米高后才以土夯墙,近两米的楼墙,防御的功能足够,在二楼还有瞭望孔和射击口。当年的土楼聚族而居,防御是很重要的一环。南山城有东、西、北三座城门,刻有“天岳培基”的是北门。城里,林氏宗祠保存完好,在城里的中央提醒来路。

有一些建筑的石构建,如断节的旗杆基座、门础、门臼、石雕等等,散乱在各个角落,被几棵草掩映,沧桑就此溢出。任何东西,只要不是在原来的位置,总有一些无法言说的伤感。有一堵墙,已经残败;几棵草,经历了冬天,没有原来的绿意,绝对意义上的衰草,迎风摇曳,有几缕苍凉。这时候,突然很担心有悲绝的音乐响起。赶快去寻找古井,这楼里的古井,据说在当年,每年的五月初五,井水会汩汩溢出,因此南山城除了三街六巷,还有九个出水口。

穿行南山城,就是在触摸一段区域的历史,寻找一段回旋的时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