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历史典故 > 正文

平和两位水师提督的故事(下)

作者:黄志耀 文/供图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1-12-22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乾隆四十八年黄仕简奏章
  平和《三平寺志》记载黄仕简两次捐款修建三平寺
  史料中有关“千叟宴”的记载
if(picResCount>0){ document.getElementById("picres").style.display="block"; document.write("
"); }

  黄志耀 文/供图

  话说到了乾隆四十七年十月,台湾又发生了一起较大的漳泉械斗事件。这次事件涉及面大,根据《台湾通史》记载:乾隆四十七年,淡水、彰化漳、泉籍民分类械斗,巡抚雅德奏闻。诏曰:“此等匪徒聚众械斗,案情重大,该镇道一经闻信,即应带领兵役,亲赴该处,严行查办。乃仅派委副将知府前往,而雅德亦无饬行之语,殊属非是。该镇金蟾桂、该道穆和蔺一并交部,严加议处。”

  却说黄仕简接到台湾告急公文后,即刻动身渡海到台湾的彰化县。据说黄仕简一到台湾,得知这场械斗有数万人参与,他就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对于个别的顽固分子采取强硬措施,进行必要的镇压。为了彻底平息这一场械斗事件,不留后患,事后,他顾不上休息,首先来到漳州人居住地继续做工作。因为他是漳州人,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着大家必须冷静。他说:械斗、群斗,都是违背大清律法的,都必须受到制裁的,到时吃亏的还是贫民百姓。他的一番话,可以说是一盆冷水往怒火中烧的民众心头一泼,听后,大家觉得有道理。之后,黄仕简又来到泉州人集居地。由于黄仕简办事公道,不偏心,丁是丁,卯是卯,所以泉州人对他也很有好感,他来到这里也用同样的道理劝说,也取得很好的效果。黄仕简将数万人参与的一场大械斗就这样平息了。过后不久,黄仕简就写奏章给朝廷,将调查情况和处理意见禀告乾隆帝。乾隆帝看完奏章后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黄爱卿把压在朕心头的一块石头搬掉了,朕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吧!”这次黄仕简奉旨渡台镇压,共获首从二百余人。根据台湾有关文献记载,此时黄仕简还“奏劾养奸贻误之台湾知府苏泰及讳匿命桉之副将左瑛,廷旨嘉奖,并交部议叙”。另据《啸亭杂录》记载,这次械斗人数多至数万,“官吏不能弹治,水师提督公黄仕简率兵至,以虚声胁和,始解散”。

  话说黄仕简在台湾处理好这件事情以后,已经进入到乾隆四十八年的四月。一天早上,天空飘着绵绵细雨,黄仕简在几位台湾府官员的陪同下来到鹿港口岸,三四十个水兵已经上船整装待发。正当黄仕简欲上船时,从左侧走来了几十个当地老百姓,有的扛米,有的拿水果,他们称是漳州人,要送土特产给黄仕简这位老乡品尝。看着这些朴实的老百姓,黄仕简好生感动,他站在船板上,激动地对大家说:“我一定把大家的心意带回家乡。”

  船慢慢离开口岸,向着闽南方向徐徐开走。黄仕简站在甲板上,遥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心情起伏不定。这时,一位侍卫兵拿着一把伞过来,黄仕简方知天上还飘着蒙蒙细雨。“黄大人,你看,衣服都淋湿了,请回吧!”黄仕简转身再望了一眼宝岛台湾,才慢慢进入船舱。

  这天中午,船越过澎湖岛,大家心情很激动,离开大陆才几个月,大家都有归心似箭的感觉。却说这时,微微的海风逐渐增大,本来是顺风而行的船,驶得很快,现在变成斜风,使船行驶的速度受到影响。大家心情有点紧张,争先恐后走出船舱,遥望天空。黄仕简再次走出船舱,他看着阴沉的天空,在心里默默祈祷神明保佑、妈祖保佑一船人,平平安安回到大陆。

  这时,风越来越大,船上的支架被风吹得吱吱嘎嘎呻吟着、摇晃着。雨点也越来越大,船在漫无目标随着风浪起伏着。

  夜幕徐徐降临,海面上黑沉沉的,波涛继续翻滚。这只船虽然坚固,但经过风浪一击,大风帆已经破烂不堪。

  第二天一早,风雨总算过去,经过一个晚上的风浪袭击,水兵们已经筋疲力尽。大家看见大海显得平静多了,才略放宽心。这时,黄仕简站在甲板上,望着蔚蓝色的大海,觉得大海是那么生疏,他沉思着,这究竟是哪里呢?他在心里猜测着,莫非被卷走到外海?后来事实证明他的猜测是正确的。

  到了第五天,阴沉的天空才露出笑脸,全体官兵虽然很疲倦,但看到风平浪静,大家脸上都露出灿烂的笑容。

  为了预防万一,这时,黄仕简指令节省粮食,因为准备的粮食只有十天。当时台湾到大陆,或者大陆到台湾,像黄仕简这样的兵船,正常的情况下,只要一两天的时间就可以到达,所以备足十天的粮食已经足够。

  由于大风帆已经没有,船行走得很吃力。黄仕简指挥着这一只疲倦的大船慢慢向着台湾海峡靠近。

  当乾隆帝得知黄仕简离开台湾府已经二十多天,在海峡又遇到飙风,认为全体官兵凶多吉少,就指令台湾府和厦门府、漳州府各派出船只在台湾海峡搜寻救援。

  一天早上,黄仕简的船只才拖着疲倦的身躯慢慢进入金门附近的海边,两岸的十多只船迅速簇拥过来,大家欢欣鼓舞。

  对于这次黄仕简在海上的历险, 2009年第3期台湾研究集刊(作者:陈孔立,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这样记载:乾隆四十八年,福建水师提督黄仕简四月二十九日福建水师提督从台湾登舟西渡,“缘密雨连绵,继以西南风盛,逐日在洋高戈,仓戈)行驶,于五月二十七日始抵厦门”。从台湾到厦门长达28天。

  话说黄仕简在海上历险回到大陆,乾隆帝迅速下旨,令黄仕简进京。黄仕简在向乾隆帝汇报完台湾的情况后,就将在海上遇到风浪,船被飙风卷走的经过详细告诉乾隆帝;同时,他还将台湾父老乡亲送大米、水果一事告诉乾隆帝。他说,当时如果没有这些大米和水果,我们全体官兵就是没有葬身海底也饿死了。乾隆帝听后,十分感动。他说:“爱卿劳苦功高,朕都知道,朕念你在台湾与大陆之间日夜奔波,你就在京城休息一段时间,在御前侍卫上行走行走。”于是,黄仕简就被留在乾隆帝身边工作。到了乾隆四十九年,一天,乾隆帝决定南巡,黄仕简就随着乾隆帝出京,回到福建继续任水师提督。乾隆五十年正月,乾隆帝决定举行50周年大庆,其中有一个内容是举办“千叟宴”,乾隆帝特意指定黄仕简参加。当时参加“千叟宴”的人,必须是60周岁以上、德高望重、对国家做出较大贡献的,人员为3000人。乾隆五十一年黄仕简以疾解任,本来这时他是可以在家安享天伦之乐的,可是刚刚回家不久,台湾的澹水同知潘凯为原住民(生番)所害,在家休养的黄仕简又接到乾隆帝的圣旨,要黄仕简立即渡台督剿。接旨后,黄仕简二话不说,即日带兵从厦门上船,第二天就到台湾口岸,并很快完成了任务,受到乾隆帝的嘉奖。

  乾隆五十二年一月十六日,林爽文率领天地会1000多人前往大墩偷袭,攻破清军扎营地,杀死彰化知县俞峻、副将赫生额、游击耿世文等,之后,林爽文的起义军势如破竹,攻破和占领大半个台湾,顺利地建立“顺天政府。” 林爽文的一举一动,乾隆帝震怒了,迅速布置战斗方案,指令福建水师提督黄仕简率领清兵2300人,从厦门上船,在鹿耳门登陆。登陆后,黄仕简迅速到达台湾府城清军指挥部,在这里,他指挥清军向起义军进攻,遭到起义军的顽强抵抗。不几天,黄仕简由于年老体弱,体力不支,病倒了。陆路提督任承恩又在观望,致使延误战机。乾隆帝十分震怒,说:“师久无功,坐失良机,夺官论斩。”其后乾隆帝念其年老体弱,又念其祖父世有劳绩,就叫他回漳州原籍。黄仕简乾隆五十四年卒于家中,享年68岁。子秉淳,蓝翎侍卫,历擢至狼山镇总兵,先卒;孙嘉谟,袭“一等海澄公”爵位。

  链接:

  黄仕简为官清廉,同时还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根据平和县三平寺志记载:“黄仕简黄梧曾孙,袭海澄公爵位,官至福建水师提督统辖台澎水陆官兵事务。乾隆年间,三平寺两修,都是由黄仕简捐俸倡建的。这两次捐修,由于黄仕简关系,军事部门的武官出力不少。”

  第一次捐资倡建是在乾隆二十三年,时任总兵的黄仕简回到平和省亲,一天,他来到三平寺。据说这天一早,三平寺主持早早就把寺庙打扫得特别干净,同时准备了特好的上等茶。原来是昨晚祖师公托梦给主持说,今天一早有一位公爷要来本寺庙,要他好生款待。主持半信半疑,但还是早早就起床做好准备工作。之后,主持就在庙前观望着,这时,黄仕简和几位侍卫才从寺庙前边的道路徐徐走过来。主持就根据祖师公托梦交待的,很热情接待了黄仕简。黄仕简喝好茶以后,主持就迫不及待带着黄仕简到寺庙左右看了看。当黄仕简看到很多地方需要完善时,就建议主持说:“应该修建完善,把三平寺规模搞大一点。”主持就给黄仕简道出许多苦衷,原来是寺庙资金紧缺一直没有办法修建。黄仕简听后就对主持说:“资金问题不要紧,由我解决。”于是,黄仕简就在三平寺住下来,一直到修建的相关事宜准备就绪才离开三平寺。不久,黄仕简就带着筹集的巨款再次回到三平寺,使三平寺修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据三平寺志记载,这次修建除塔殿外,还修成“山门以及东西四十余舍”,至此,三平寺的主体建筑,包括山门、大殿、中殿、塔殿及东西廊坊已见于记载,现今三平寺的规模最迟至此已奠定完毕。

  第二次捐资倡建是在乾隆四十二年,黄仕简时任福建水师提督。这次主要是进一步完善中殿。由于这次黄仕简官职很大,又在福建任职,所以大家得知黄仕简捐修三平寺,官员响应的很多,使修建工作十分顺利进行。

  黄仕简两次捐俸倡建三平寺,一时在平和传为美谈,他的名字也永远记入三平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