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历史典故 > 正文

水上运输—货运(一)

作者:平和县新闻中心广告部 来源:平和网 时间:2008-03-07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水上货运业始于明天启三年(1623),据传由龙溪县船工庄由进、庄良坤兄弟俩到琯溪划小舢板运货谋生。此后,坂仔、铜鼓岩、小坪一带农民也使用曲尾木帆船从事航运,船身长15.5米,宽2.5米,载重6000公斤。
    民国时期,交通运输主要靠水路,航运业发达。民国31年,漳州驿运处在平和设驿运站,琯溪、坂仔、南胜等航线有民船400多只,载重量最大6000公斤,最小1500公斤。在琯溪港中转进出货物主要有木柴、稻谷、甘蔗、烟叶、地瓜、茶叶等。木柴、稻谷每年各有1000多船次的运量,蔗糖每年有300多船次运量,地瓜每年有200多船次运量。小溪三井烟行有7只比较固定的船运烟叶,平和至漳州往返7天一航次,每年有300多船次运量。还有专门运包裹的邮政船2只。船由漳州返回时,一般运回豆饼、化肥、砖瓦、壳灰、煤油、火柴、香烟、海产等。抗日战争时间,沿海地区食盐供应依靠闽南盐田,福建省盐务局商得漳龙公司负责经运食盐,先从云霄步挑至平和县坂仔,下船运至水潮(属南靖县)后,再由汽车运往本省和广东、浙江等省,保证抗战大后方的军需民食。6年间,营运食盐50多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