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福建新闻 > 正文

2006年我省经济发展回顾

作者:记者 潘绣文 来源:福建日报 时间:2007-04-23
编辑:李润南 点击数: 字号:
  

彰显海西效应 迸发强劲活力
――2006年我省经济发展回顾
 

    2006年,对福建而言,是一个值得浓墨重彩记录的年份。 
  这一年,“十一五”规划开局起步,“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明确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 
  这一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先后视察我省,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寄予厚望; 
  这一年,福建经济在速度、效益、质量的协调统一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省生产总值预计突破7000亿元,增长12.3%,是1998年以来增速最快的年份。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今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决策,继续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农业增加值在重灾之年仍增长2.5%;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6%和11.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5%;全省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增长2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100亿元,增长37.3%;高速公路里程增至1229公里,铁路出省通道达到四条,港口吞吐能力增至2.3亿吨,电力装机容量增至2158万千瓦;全省新增25个中国名牌产品、134个国家免检产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44%。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最能反映经济的发展趋势。它所隐含的信息,可以解读为工业化进程加快、主导产业凸显、产业竞争力增强,可以解读为基础设施改善、资源综合利用、环境质量优化。这一切,综合反映的是,福建正步入经济增长加快、质量持续向好、后劲持续增强的发展通道。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2006年,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方位、多层次、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支撑。 
  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土地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加快,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继续完善,群众受益面和群众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 
  省属国有企业主辅分离改制加快,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省属企业改革重组积极推进,厦门航空公司增资扩股、三钢集团和三安钢铁公司联合重组等改革重组顺利进展。 
  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实现阶段性目标,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民营资本进入公用基础设施领域,城市道路清扫保洁、燃气、公交等行业市场化改革由点及面推开。 
  改革与开放是促进经济腾飞的两翼。2006年,我们在加快改革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开放。外贸出口一方面巩固传统市场,一方面开拓新兴市场;利用外资一方面扩大规模,一方面提高质量,预计全年可完成出口405亿美元,增长16.2%,实际利用外资按可比口径突破70亿美元,增长12.4%。闽港闽澳在服务业、招商和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合作取得新进展,闽澳在拓展葡语系国家市场、联合促销旅游精品线路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化。 
对台优势持续发挥 
  闽台农业合作、闽台产业对接、闽台包机直航、闽台旅游互动,2006年,闽台关系日益密切。依托“五缘”,拓展“六求”,我省在持续扩大海西对台效应、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中,作用日益凸显,对台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这一年,我省认真落实中央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胞的各项政策,率先在澎湖举办福建商品展,率先实施台湾居民在大陆申办个体工商户,率先扩大台湾农产品准入及零关税种类和范围,率先恢复对台渔工合作业务,促进十大产业对接,在“先行先试”中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台资14.1亿美元,增长18.5%,闽台贸易额55亿美元,增长12%。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两岸农业交流盛会——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展览暨项目推介会年内在厦门成功举办,第八届海峡两岸花博会成效显著,今年我省农业实际利用台资在大陆各省位居第一。此外,今年福、厦、泉三地先后举办台湾水果及农产品订货会或展洽会,福建已成为台湾农产品销往大陆的最便捷通道;两岸航线包裹业务正式启动,泉州石井——金门海上客运航线开通,宁德港城澳、白马港区新增为对台货运口岸,厦门新增为两岸包机直航航点,福建沿海与金、马、澎直接往来沟通两岸的通道效应继续扩大。 
应对挑战持续有效 
  2006年,福建在前进的道路上也遭受到了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半年内连遭4次强热带风暴和4次特大暴雨洪水袭击,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80亿元,损失之大前所未有;农资、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增大;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家退税政策调整,外贸出口难度加大,等等。 
  困难面前,福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充分展现了应对风险的气势、攻坚克难的精神、谋求发展的意识、服务全局的合力。特别是遭遇严重自然灾害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深切关怀、深入指导,在抗灾最关键、最困难的时刻,给予我们充分的肯定、信任、理解和支持;省委省政府统一指挥、果断决策,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超前部署、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各级各部门干部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落实到位;受灾地区人民群众全力以赴、奋起抗灾,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冲锋在前、英勇奋战,社会各界积极援助、扶危济困,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损失。 
  目前,全省倒房需要重建的58067户灾民,已动工兴建5.56万户,所有重建户预计春节前可全部搬入新居。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发展为了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这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2006年,福建百姓在海西发展中享受到了丰硕的成果。据统计,预计今年我省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1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80元,实际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4830元,实际增长8.5%。 
  在全国率先推行全省范围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推行免征部分农业特产税和全面免征农业税,率先推行农村保险试点,率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率先设立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助学金制度,率先实施农村住房统一保险,新增渔工责任险和渔船保险。这一系列惠民措施,让人民群众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大幅减轻了负担。而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实施年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和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全面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稳步推进失业、医疗、养老、生育等保险,更使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改善。 
  回望2006年,成绩来之不易。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国家各部委的有力助推,全省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使2006年成为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把握机遇、攻坚克难、奋力前进的一年,成为海西效应不断彰显、经济活力持续迸发、人民受惠日益增多的一年。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正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