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 正文

追记王文成公祠

作者:@张万土 来源:平和网 时间:2016-04-28
编辑:匿名 点击数: 字号:

“王文成公祠”是明代大理学家王阳明祀祠,是明朝廷下旨由地方官府建造的为数不多的纪念当代人物的祀祠。王文成公,即王守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曾任明朝刑部主事、庐陵知县、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王阳明死后,皇帝谥号“文成”,故后人又称其为“王文成公”。

王守仁巡抚赣南汀漳期间,曾经指挥官兵荡平集结象湖山于三省交界处的“漳寇”,并从民情疏请奏设平和县治于九峰河头。所以,“王文成开我和”,“邑人德之,讴思不忘”, “虽已配享两庑实平和所宜特祀者”。 因之,“立祠以祀”,平和始有“王文成公祠”。

据清道光年间署知县事黄许桂主修的《平和县志》载:王文成公祠,原在学宫明伦堂之北,也就是现在平和二中“明伦堂”的北部,大约位于如今教学楼与教师宿舍之间的一隅。另据明宫詹学士黄道周《王文成祠碑记》载:“忆予舞象时尝游邑中,时时出黉西,过瞻旧祠,疑其庭径湫侧”。从中可以看出,邑中初有之王文成旧祠,在黉宫西,虽是在“文成去数十年”后为纪念文成而建“特祠”,但“庭径湫侧”、“湫隘卑庳”。 黄道周当时就想“意世有达人,溯源嶓岷,必有起而董事者”,直至明崇祯六年,也就是黄道周舞象三十余年后,“而当道伟识,果为更卜奕起矣”。此“更卜奕起”的“当道伟识”乃“参政施公、大令王公”。

据清道光年间署知县事黄许桂主修的《平和县志》载:崇祯六年,知县王立准移建(王文成旧祠)东门外,也就是现在九峰镇水轮机厂旧址。据明宫詹学士黄道周《王文成祠碑记》载:“文成去数十年,始为特祠,丽学宫;又且百年,而黎献思之,参政施公、大令王公始议于东郊别崇庙”。此时王文成祠,“选胜东郊,负郭临流,为堂宇甚壮”,“祠共三进”;“施公从姚江得文成像,遂貌之”,“塑像以祀”。清朝知平和县林翘评价此时的王文成祠:“堂宇恢宏,栋楹华采,凡邑之郊劳祖饯,咸盍簪斯堂,诚一方之巨观也”(清知平和县林翘《重建王文成祠碑记》语)。

大凡为某位名人建庙立祠,肯定是为该名人歌功颂德。从我县祭祀王阳明的历史沿革看,刚开始是为了“祖其德”配祀两庑;去数十年后,“邑人德之”,才“立祠以祀”;到了参政施公、大令王公 “于东郊别崇庙”时,“特祠崇报”,不仅“事功”,开始有了“文教”功能。明宫詹学士黄道周在《王文成祠碑记》说:建文成公祠目的就要“溯文成之原,宏文成之业”;“以上正鹅湖,下鉏鹿苑,使天下之小慧闲悦者无以自托,是则亦文成之发轫藉为收实也。”故郡守施邦曜在“王文成祠”落成时还特地为其题匾曰“正学崇勋”。

有祠,就有了“祀典”。黄道周在《王文成祠碑记》说:“予以文成祀在两庑,可奏诸雅,其别庙者宜自为风,因为迎、送神之曲”。乃辞曰:“拆瑶枝兮捣琼靡,思君兮中阻饥。扬灵鼍兮播灵旗,矫欲来兮何期?大江横兮大岭绝,射朝曦兮马当发!招予弓兮云中,遗予佩兮木末。虽无德兮心所知,昔曾来兮奚足辞?露所生兮雨膏之,菊有风兮兰与吹。追鄹车兮抗峄马,上天兮下土。不同时兮安得游?登君堂兮不得语!耿徘徊兮中夜。”因之,“海内读其文者,莫不知文成庙食于平和矣”。

据清道光年间署知县事黄许桂主修的《平和县志》载:自平和东郊王文成公祠建成后,“每岁春、秋二仲上戊日致祭,祭品与朱文公祠同,行二跪六叩首礼。”而且有祭祀王文成公专门祭文:“惟公建议,僻壤邑治是新。克平大憝,黎元宁谧。今兹仲春(秋),谨以牲、帛、醴、齐、庶品,用伸常祭。尚飨!”

王文成公祠不仅有“祀典”,而且还有“祀田”。据清朝知平和县桐城人周芬斗《平和县王文成公祀田碑记》载:“顾祠新矣,宜有祀,而无田以为祀费,曷称庙食?”故“得以俸入之余,创置祀田若干亩”,“税收于县官,春秋供祀,以继前施公、王公之志。而石斋所记祠费具备者,亦得以渐复其盛也”。

自此,平和东郊王文成公祠就成和邑祭祀纪念“置县之父”王阳明之专祠。明后,清至民国,屡有修葺。据清道光年间署知县事黄许桂主修的《平和县志》载:康熙五十七年,知县王相捐俸重修;乾隆二年丁巳,前令钱君梦珠踵而新之,祠宇清肃。直至王文成公专祠建成大约“百七十余年”后,清朝知平和县林翘“承乏兹土,尝有事于春秋”,见祠“岁久渐颓,庙貌不复如故”“其栋梁朽蠹、门垣倾圮,殊失观瞻”。因集诸绅士与议而鼎新之,亦以继临海王公之志,而思崇奉文成于久远也。并与祠后闲旷之地,“修筑义学十余间”;虽“未敢比文翁之兴学于西蜀”,却“得以溯文成之功而宏文成之业”。 乾隆十二年,知县周芬斗重修。乾隆二十五年,知县胡邦翰又增修,并将“义学” 改为书院,即“九和书院”。据据清道光年间署知县事黄许桂主修的《平和县志》之《学校志》中“书院”条载:(九和书院)之下为王文成公祠,左、右各为室二,前为讲堂,东西有斋舍二十。堂前为照厅,室三,门东向九和山;门之外植松数千株,从右林中斜辟一径,砌石广三四尺,长五十有五丈,为级二百一十有八。可见,乾隆二十五年之后一段时间,“王文成公祠”及其“九和书院”最为繁华,至四十三年后,书院又开始式微,至四十六年,左右斋舍暂为倾圮。嘉庆七年后,随着“九和书院”移到东街行台,“王文成公祠”又恢复专祠功能。民国之后,虽不见“王文成公祠”重修记载,但王文成“其有功于和民者,则设县一疏已造万世无疆之福”,和邑父“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依然。

直到上世纪50年代,由于地方国营建设的需要,“王文成公祠”及其旧时“九和书院”场址被改建成九峰镇水轮机厂。如今,走进九峰镇中山东路149号九峰镇水轮机厂,尽管厂房有点陋旧,但也还算错落有致.据当地知情人介绍,建设水轮机厂时,只是把当时地上“王文成公祠”及其“天子万年”石亭拆了,利用公祠及其原本“九和书院”斋舍地基建起大约800平方米厂房,有的当铸造车间,有的当职工宿舍。至于原有 “天子万年”碑、黄道周《王文成祠碑记》碑等文物均被移存到平和县博物馆。至此,“王文成公祠”才在平和县境内消失,至今尚未恢复。

兹乃躬逢盛世,革故鼎新,文化复兴;“王文成公祠”虽然暂时未能修复,但和邑父老祭祀阳明之风不殆,丙申开春,平和县九峰镇各界贤达重新雕塑“县父”王阳明金身,并将其安放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和城隍庙里,每到双休日就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瞻礼祀。这正是:“江河之行地,日月之经天”,“先生学本洙泗之渊源,功高鹰扬之大烈,忠孝文武克全无憾”,其有功于和民者,和民岂敢忘怀。毕竟“文成之道德文章、节义事功彪炳史册,流芳天壤”,和邑父老“沐公教育之德,当益思文成创肇之功;思文成创肇之功,则当师文成良知之学”。但愿有朝一日,“王文成公祠”重新恢复,“则山海奠安,人文蔚起,彬彬乎礼乐之名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