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 正文

文学 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作者:▱ 黄水成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5-12-23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近来读几部西方小说《2666》《玫瑰的名字》《没有个性的人》,这些都是大几十万、上百万字的皇皇巨著,却读得一点不累。相反,若翻开国内一些小说,不要说这样的巨著,就是一部中篇都要有极大的耐心才能读完。总觉得我们当下很多写作者,还没开写就想着如何发表,甚至要发表在什么刊物上,动笔前就为作品量体裁衣,一写起来,总是急匆匆地朝某个方向快速跑去,就像一场比赛,就像和谁在赛跑,一个情节推着一个情节,就像规定好比赛,必须这样,必须那样,这样的表达非常功利,文章也失去原有的内动力。整部作品都是作者提前设好的填空,看个开头就大致知道结尾了。作家王安忆曾说,国内的作家总是特别耗材,一部中短篇往往就耗去一部长篇的素材,可惜了。

相反,国外的作者却不是这样,他们非常珍惜手中的材料,他会把一点材料当种子种在心里,慢慢发酵并放大,进而发现故事的内在纹理。阅读好的作品,常发现他们写作真的有点不计后果的在写,只要想到什么,拉开架势,不断地向前推进,写得非常耐心,感觉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很细微地把所有过程一一工笔刻画出来,他才不考虑我写作之后的事,他的目的很纯粹,我只负责写,至于作品,它有自身的命运,我可不管。这样的写作,作者没有任何顾忌,没有任何羁绊,他在作品中就放得开手脚。

我相信好的作品它有自己原动力,写作过程中只是一场寻找,寻找到合适这个故事本身的表达。你找到它了,它会不断推着故事向前走,好像只是借作者的笔把它写出来一样,好像它本来就存在一样。甚至在某个地方,你都驾驭不了它,你会觉得它像头野兽,它有自己的想法,它不按你的意图走。写作有时候好比蒙上眼睛作画,全凭自己内心在走笔。

每人都有自己的秘境,写作是一场寻找的过程。有时,写作还是一场拔河比赛。你碰上一个题材,一时又写不好,那就特别需要你的耐心,和这个题材进行较量,总有一天你会战胜它,写好它。慢慢挖,慢工出细活,在一锹一锄地挖的过程中,你才慢慢知道它的轮廓,知道它的肤理,知道它的筋骨,进而深入到它的五脏六腑,把这些都写饱满了,往它吹一口气,它就活过来了,灵魂就有了。

新媒体时代,每天都有数以亿计的故事传播,然而却没有一个故事令人深刻。马尔克斯说自己是讲故事的人,莫言也自诩是讲故事的人,讲故事似乎是每个作家的基本功课,似乎谁的故事讲得好,谁就是越有名的作家。然而,现在全民都在讲故事,全民都是作家吗?其实不然,全民都自拍,并非全民就真的都成了记者,这之间还隔了一层。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故事只是酒瓶。酒瓶本身并不重要,酒瓶内装下什么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常说的核。小说给人的故事背后是现象的本质,散文则是生活背后的感悟与升华。所以还得从故事的背后寻找浓浓的人文情怀,这才是文学的本身。

千篇一律的重复让人厌倦,很多作者却不愿收手。我们看了太多相似度极高的作品,总觉得是一再吃剩饭。当下作品,总像是流水线下来似的。我认识的一个文友每年推出新书五六本,年纪轻轻却拥有几十本专著。他们总是以倍数在克隆自己,我除了敬佩他们的勇气之外,真的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写作,说白了,也需要一点挥刀向己的勇气,需要宁死不屈的坚韧。自己首先不妥协,就是爬,也要向内心那座高峰爬去。生活充满世俗,艺术却必须是净土。生活可以一马平川,作品却必须有高峰。没有起伏而滑翔一辈子总让人怀疑。一部好的作品,即使不惊世骇俗,起码也要孤独百年,让百年后人还能沐浴它的光泽。作品本身是有命数的。那些经典活得像神仙一样长寿。艺术本身是一场宗教,它需要你以最纯洁的心灵去供奉一辈子;你为它修行一生是德行,你悟道出尘是功德。文学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它需要你贡献出全部的虔诚,耐心地为它跋涉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