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 正文

书香路标

作者:黄荣才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5-10-14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当1987年的夏天我收到师范的录取通知书时,用欣喜若狂来描述我的心情也是丝毫不为过。当时能考上中专那就是“鲤鱼跳龙门”,意味着毕业之后就有一份工作,属于“铁饭碗”,是“赤脚的命改为穿鞋的命”。我几乎可以清晰地看到,毕业之后我就是一个乡村教师,直到退休。

在师范三年,读书属于“填肚子”的过程,在此之前,除了课本,课外书籍可怜得可以忽略不计。到了师范,面对所有可能读到的书籍,我都是来者不拒,对于一个书籍饥饿之人,没有资格挑肥拣瘦,唯一的结果就是囫囵吞枣。后来,那些地摊打折的图书,成为吸引我的“主力军”。源于苏老师慷慨地向我敞开拥有数千册图书的书架,几乎是书籍极度饥饿的我就像一个饿慌的乞丐突然遭遇“满汉全席”,我埋头苦读,一周数次往返于苏老师的宿舍,每次都是还书、借书。

毕业之后,分配到一所离家37公里,离县城70多公里的山村小学。学校唯一的一台黑白电视,信号随室外的天线时有时无,经常是满屏的雪花点,即使勉强可看,也就那么几台。一天几节课,交通不便又只能住校,时间空出很多,无所事事的我重新寻找能够找到的书籍,把空隙的时间填满,以此打发乡村里寂寞的漫漫长夜,然后写稿。

把阅读当成主动的追求是我在街道上看到一名乡村老教师之后。那天,我站在街道旁,寂寞的眼睛来回搜索,看到一个即将退休的老教师,穿着解放鞋,一身洗得有点发白的衣服,拎着一只黑色的人造革皮包,脚步有点匆忙地行走在街道上,不忘把目光在路旁商店里跳跃。我突然倒吸一口气,心里拔凉拔凉的,当初很清晰地看到人生之路的踏实感突然消失了,就像走着走着忽然一脚踩空。我很慌张,宛如一首歌所唱的 “再也不能这么活,再也不能这么过”。我又开始匆匆奔走,寻找书籍。那时候,所在的乡村没有书店,唯有一家食杂店,在一堆食物杂货上方拉一段包装绳,用夹子挂几本杂志。我到邻近的九峰镇,到县城,把有限的工资拿出大部分,买书。后来,在乡村里开了一家书店,不管不顾地进了一批文学类书籍,自己先睹为快,在书还没看完的时候,希望卖不出去,甚至看到中意的,直接拿下来,这样经营书店,结局肯定是倒闭,但我积攒了一批书籍。这些书让我的岁月不至于太过消瘦,多少有点内容,减少了一些慌张感。静夜时分,翻读这些书,或者在稿纸上奋笔疾书的时刻,朦胧之中,感觉应该有另外一条路属于自己,模糊,但书香是路标,指引着脚步挪动。

六年之后,我调回老家任教。开始有豆腐块在报刊出现,隐隐有点小兴奋,更重要的是,两年多之后,在竞争一个岗位的时候,面对近十名的竞争者,原来不具优势的我以发表数十篇的文章突然无可争议地竞岗成功,多年苦读的功效突然发酵。时隔不到两年,发表文章的剪报本再次横空出击,让我从乡村小学教师转行到县直政府部门,这个弯拐得有点大,让我顺势滑行的人生之路突然就岔道了,在别人感慨我运气好的时候,我看到书香的路标在前方日渐清晰。

我没有停留。县城于我,就是新的窗口了,我依然阅读,写作。这时候,书多了,我就像解决了温饱之人,可以开始有条件选择适合自己胃口的食物。这时候,我遇到林语堂,这个从平和走向世界的文化大师,当我多年之后,咀嚼林语堂读书如同选情人,要找到气质相同的,自然就容易接受,读得进去等等说法,不禁一笑,赞叹林语堂的精妙,然后到处搜罗林语堂的书籍,静静阅读。

书读了,也让笔下的文字更为流畅,文章一篇篇写出来,发表了,书也出了六本,作家的帽子顶在头上已经行走多年,林语堂研究专家的赞誉不时被人提起。发现自己已经偏离了最初乡村小学教师人生之路,以另外一种姿态出现。书的路标作用密集地提示我行走的方向。书让我慢慢沉淀,消磨一些急躁之气飘浮之心,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理解渐入佳境,看淡了一些尘世烟云。喝一杯茶,读几页书,别样的人生况味,平和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