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 正文

王阳明与九峰城隍庙

作者:林丽红 来源:平和网 时间:2015-09-30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城隍是中国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在中国,建城隍庙,供城隍神的民俗古来有之。“城隍”二字,始见于《易经》泰卦的上六爻辞:“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记载:“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由此看来,城隍一词乃是指保护人民身家安全的城墙和护城河,城隍爷就是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信仰原发于远古的农耕文明,故城隍爷也是由自然神逐步向人格神过渡的。唐代开始,全国各地普遍建起了城隍庙,城隍神的社会职能也逐渐扩大到驱灾除患、扬善惩恶、督官慑民等。城隍也有分等级,至明洪武年间,全国城隍庙简化为京都、府和州县三级,规定城隍的官阶规格与当地官署的正衙相同。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基本是对当地的民情风俗有相当的瞭解,在世有功绩或是有德之人,如北京城隍庙供奉民族英雄文天祥、上海城隍庙供奉汉名臣霍光。

我现在所要讲述的是一座县级城隍庙——坐落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九峰镇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峰城隍庙。自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平和县置县以来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的431年间,九峰镇都是平和县的县治所在地。不过,如上所述,九峰城隍庙显得有些另类或者说是特别:其一,和其它大部分县级城隍庙相比较,它不是县级建制而是府级建制,其规制规模居福建省县级城隍庙之冠。其二,九峰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并非当地有功有德的历史人物,对当地民俗风情更是一无所知,他就是唐朝大诗人王维,这一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应该也是独一无二的。

九峰城隍庙在众多城隍庙队伍里显得如此的与众不同,为什么呢?很显然,与一个人有关——他就是王阳明。王阳明即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历史上与孔子、孟子、朱熹并成为孔、孟、朱、王。就是这个王阳明,平和县因他而得太平,而得置县,九峰城隍庙当然也是因他而得建造。

据《平和县志》载:“明正德年间,詹师傅与温火烧率领农民在芦溪、象湖武装起义。正德八年,附者日众,声势浩大,转战闽、粤、赣边区,致使‘三省骚然’。”正德十一年(1516年)九月,时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王阳明受命“巡抚南赣”,次年正月,王阳明将抚镇南赣第一战定在漳南,两个月后,“漳南战役”胜利结束。正德十二年五月,王阳明向朝廷奏请并获准置清平县并在河头大洋陂(今九峰镇)动工兴筑县城,次年将县名改为“平和县”。正德十四年,由王阳明奏请并获恩准,九峰城隍庙破例以府级规格建造,这一恩准,体现了朝廷对这一长期动荡不安、未沐皇恩之区的格外重视,同时也显示了朝廷对平定东南动乱有功之臣王阳明奏疏的重视。此外,因为王阳明,这里的文庙也是以府级建制示以世人的,黄道周称之为“庙宇沦奂,甲于他邑”。

从九峰镇东门向镇区方向,穿过一座保存完好的名为“龙章褒宠坊”的明代牌坊( 系明南京东城兵马指挥使曾璋之父曾宗龄、母张氏的功德牌坊),右侧便是恢宏古朴的九峰城隍庙。放眼望去,果然比我在其他地方见过的许多县级城隍庙的规模要大不少。

信步向庙内走去,只见大门内侧两旁立着黑白无常,白无常瘦削高大,尖帽上写有“一见大吉”字样;黑无常矮小敦实,右手执铁链,左手持“善恶分明”。正殿大门两侧分别立着的是众衙役群像,中间大殿端坐的红脸长髯者就是城隍爷——有着“诗佛”之称的唐朝大诗人王维,此外还有内宫太夫人神像、东狱宫狱爷神像、马将军神像等。

据当地退休教师老朱介绍,这是一座五进建筑群,占地面积14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大门、仪门(后接通道式戏台)、凉亭、大殿、后殿依次排列,层门洞开,总长73.02米。两侧为回廊。前厅9檩卷棚式,中堂11檩、后殿7檩,面阔均为3间,进深3间,抬梁式,整体建筑宏伟壮丽,是不可多得的纵列式乡土建筑组群。庙内有壁画“十八层地狱”、“二十四孝”等四十多幅,虽有些残缺,然更显珍贵,有专家称之“全国少有”。

神像前香炉中燃香袅袅,令人遐想:作为当时平和的置县者,王阳明为何会选择与平和之地从未有过瓜葛的、虽然官至尚书右丞却一直半官半隐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作为城隍爷呢?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无论是宦游他乡,还是征战南北,他都随地设坛讲学,不遗余力地贯彻着他的德治思想。正德元年至四年间(1506——1509年),因得罪当权宦官而被谪贬至贵州龙场的王阳明实现“龙场悟道”,首次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他认为“知行本一”,一切事物的“理”都存在于自己的心中,如果自己的心不正,那么说话做事也不会端正。正是在“知行合一”的思想指引下,作为朝廷官员的王阳明无论在何处任职,都能使辖区社会风气实现良性发展,趋于安定稳定。

临危受命“巡抚南赣”是王阳明人生的又一重要转折点,此时已45岁的他却要开始后半生的军旅生涯。虽然卓越的军事才能使他迅速大部平定了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四省交界的“匪患”,但是在他看来,使用武力始终是不得已而为之,“莫倚谋攻为上策,还须内治是先声”,因此王阳明才奏请置县“平和”。“平和”二字不仅是他对“寇平民和”的美好愿望,也倾注了他的心学思想。可以说,平和县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最早实践地之一,也为他后来提出“致良知”学说, 完成他本人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真正创立“阳明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王阳明固然是文治武功的典范,但是德治才是他的理想。自龙场悟道至入赣前的时光里,作为官员的王阳明通过德治把辖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作为学者的王阳明实现了自己思想体系质的飞跃,可以说,这一段半官半隐的时光他是快乐的。对于巡抚南赣之任他其实是不愿意的,在此之前,他曾上疏以疾求养病,但没有被批准。南赣之行所见满目疮夷,令他心情十分沉重,此时他的诗作《丁丑二月征漳寇,进兵长汀道中有感》可以为表“将略平生非所长,也提戎马入汀漳。数峰斜日旌旗远,一道春风鼓角扬。莫倚贰师能出塞,极知充国善平羌,疮痍到处曾无补,翻忆钟山旧草堂。”漳南战役结束后,他在给门生薛侃的信中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所以,抚镇南赣之后,他先后向朝廷凑设平和、崇义、和平三个县,从他为这三个县取的县名可以感受到,和崇义县、和平县一样,他希望平和县就像他给取的县名一样,在德治的社会里,从此走向平静、和谐。

再来了解一下王维:唐朝诗人王维是山西人,王维被誉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王维无论在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和佳篇流传,同时他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王维自21岁考中进士出仕后,也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怎奈政局变化无常,他也随着几经宦海沉浮,并曾几度隐居,开始吃斋念佛,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两相对比了王阳明和王维的人生经历,我开始理解了。

王阳明不仅对平和置县十分用心,对县城的九峰城隍庙建设也很用心,当然对城隍爷的人选也是费了心思的。至于为何选择与平和毫无瓜葛的唐代诗人王维作为九峰城隍庙的城隍爷,九峰当地流传多年的说法是:他们的诗赋才学在自己的时代里都堪称一代大家,他们崇尚儒释的思想是一致的,他们都曾经历过宦海浮沉并因此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是与王维的这种惺惺相惜的情结,使他最终在九峰城隍庙城隍爷的人选上选择了王维。

我觉得这种解释还是合理的。不过,读了东南大学张祥浩教授的《王守仁评传》后,我还是延伸了一种想法:王阳明选择了王维,也许不仅是因为以上说法,更隐藏着他对于归隐的渴望,隐藏着他对于德治天下,无为治天下的美好社会向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