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 正文

观 音 岽

作者:▱黄水成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5-09-07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既然是观音岽,想必是与观音有关的地方。

没错,观音岽在平和西半县九峰镇的军溪村。走近军溪村你就会发现,这里群山环抱,风光秀丽。村庄背靠美丽的大山,山上有座观音庙——碧石寺,山因庙得名,叫观音岽。村前一条弯弯的小溪穿流而过,依山傍水间把一个村落围在山脚下。村前良田碧野,山上常年烟雾缭绕,这样的好地方不正是神仙喜欢的地方吗!

村庄依山而落,一座半圆的土楼,灰砖灰瓦灰椽条。秋阳之下,这里的人们你看不到奔波与焦虑的神色,农闲的人们过着舒心的日子。老人在晒太阳,孩子在嬉戏、捉迷藏。

沿溪而上,来到一个山涧边,几棵大松柏遮住了背后的山窠,山窠藏沃野,有良田百顷。金秋时节,弯弯的梯田翻波浪,村人把这里叫谷仓。溪流至此突然形成落差,一汪清冽的潭水映在眼前。潭水之上,一帘溪流挂在石壁上,村里人喜欢把这里叫成瀑布。如果你是一个田园诗人,在这里也可大声吟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何况这里还有一个更为美丽的传说。相传在明嘉靖年间,有一天,有位相貌美丽端庄的女子,蹲在溪涧边洗衣,最后被村里人看见了,她就化为一条彩绸,飞到那山顶上去,这里就留下了观音洗衣的传说。不管这传说是真是假,人们总愿寻着这传说,源着观音那条彩绸一路追去。

在这靠近山顶的地方,就是那条彩绸飘落的地方,明嘉靖年间,人们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寺庙——碧石寺。从此,香火在这里燃起,寺庙虽不成规模,但在这深山密林的山顶,就是一项伟大的人心工程。是人对观音怀有十二分的信仰,才能在石壁间凿出一间庙,为后来人留下一座安顿心灵的地方。如今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来这里许愿,许下心间一片美好。

碧石寺有条小路直通山顶。路边佳木葱茏,漫山滴翠。秋来登高,山风飒飒,满地芦花。登上山顶,有一岩石突兀其上,形像鸣蛙,近旁还有一石,形似神龟,此地也就名为神龟神蛙相伴地。

苍茫大地,一山横卧,遂有争雄势。观音岽是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的余脉,远远望去,与大芹山、灵通山遥相呼应。群山延绵之外,广东的大埔、饶平皆收眼底,饶平的百圳水库就像一面镜子映在眼前。山川险胜之地,俯瞰平川,攻守之势形立。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一九二七年秋,朱德率领南昌起义部队,途经广东饶平到观音岽脚下的柏崧关进入平和,并攻克平和县城九峰,取道闽西向井冈山挺进。这支英雄部队在平和仅停留四天,但沿途播撒下的革命火种,次年便在这与观音岽相邻的另一座山脚下长乐乡那地方,燃起熊熊的革命烈火。以中共平和临时县委书记朱积垒为平和暴动总指挥,响应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号召,率领福建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一团共一千多名长乐乡农民,分十个大队,拿起步枪、马枪、大刀、长矛,联络永定、德平、大埔三县农军,举行武装暴动,攻占平和县城九峰镇,打响了福建农民武装斗争第一枪。当时中共福建临时省委高度赞扬为:“福建暴动的先声”,它标志着福建从此走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新阶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观音岽一带便成了红三团的革命根据地,在这里曾发生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斗。

山风渐渐吹远了历史的枪声,在这里再也听不到当年英雄的呐喊,但萧萧林木的根系吸满当年英雄的鲜血,那一丛一丛的山花才那么的火红。

历史的枪声虽不再响起,站在观音岽顶,秋风猎猎,逶迤群山已不见当年的烽火连天,漫山滴翠的山色,似乎湮没了所有的历史与传说。坐在这里,不禁思绪万千。闽南多山,为何历史选择这名不见经传的观音岽一带作为革命的根据地,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难道是这里独特地理条件所决定的?不尽然也!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性格。山下老人那副安详、富足、无争的神态下,蕴涵着内心水一般的柔软、山一般的刚毅。岁月的铅洗和一方山水的浸润让他们养成不张扬、不骄横、外柔内刚、坚韧不拔的性格。这是大山的性格,也是山里人的性格,平和人的性格。这种性格在平凡岁月中,如水一般安静,像山一样沉默,你看不出他有性格;但这种安静与沉默蓄积起来的力量,遇到历史的选择时,能像火山一样地爆发。有了这种性格,这里的人们才会挺着山一般的脊梁把革命周旋到底。

写下观音岽,它依然是一个与中国革命息息相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