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 正文

行走九峰古镇

作者:@张万土 来源:平和网 时间:2015-05-22
编辑:匿名 点击数: 字号:

初春时节,文友相约,一行十人,行走九峰古镇,寻访历史遗存,品味历史余韵。

站在塔山,放眼古镇,诸山环抱,左有天马之驰逐,右有大峰之蜿蜒。碧溪浮月而东来,石潭绕绿而南注。形胜有山河之美,交通仗车辆之便。九峰古镇自古以来便是物资集散中心、兵家必争之地。

明正德十三年(1518),时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王守仁(阳明先生),向朝庭奏请,“于河头地方添设县治以控制贼巢,建立学校以易风俗”。王守仁所奏获准,划南靖县清宁、新安二里建立新县,县治所设在河头大洋陂,也就是现在九峰镇。

据《王文成公全集·再议平和县治疏》载:九峰作为平和县城,“于正德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告祀社土,伐木兴工;至次年五月内,据知县徐凤岐呈报,外筑城垛俱已完备,惟表城因风雨阻滞,期在九月工完。”“高一丈八尺,内城五百六十三丈四尺,外城五百九十六丈二尺”。县城建成后,虽屡有修葺,但直至清朝道光年间,城池仍然只有“五百九十六丈二尺,不过三里有奇耳”。然而负山带河,左天马而右双髻,钟灵之秀,于是乎在。百室安堵,铃柝无警,莅兹土者,兴教化而启文明;居斯地者,户诗书而家弦诵。岂非南服之名胜,遐荒之邹鲁也哉?(引自清道光黄许桂主修、曾泮水纂辑之《平和县志·城池志》)

随后的数百年间,县城九峰成为闽粤边贸重镇及闽粤文化相融合之地,孔朱学说盛行,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古迹名胜甚多。著名学者黄道周在一篇纪念王守仁有文章中称此间“弦诵文物,著于郡治”、“人为诗出,家成邹鲁”。直至1949年秋,县城东迁小溪镇后,九峰作为“闽粤边贸重镇”和“历史文化古镇”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

走进九峰古镇,王阳明置县时期遗留下来的官方建筑如今已经不多了,最负盛名的当属城隍庙和文庙。

城隍庙位于在九峰镇东门城内。据王阳明正德十三年十月十五日《再议平和县治疏》知:其与县城其它建筑同时于正德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日“告祀社土,伐木兴工”;又据该文称“及据知县施祥呈报,县堂、衙宇、幕厅、仪门、六房,及明伦堂俱各坚完;惟殿庑、分司、府馆、仓库、城隍、社稷坛,亦因风雨阻滞,次第修举,期在仲冬工完”。可知,平和县城隍庙始建成于明正德十三年冬天,根据道光黄许桂主修、曾泮水纂辑之《平和县志·祀典志》)记载:平和县城隍庙“共四座,中为大堂,塑大像一;前为仪门,仪门内左边为邹公祠;前为大门,后为寝室,塑小像并城隍夫人;两旁为廊屋,塑房科像。”

城隍庙建成后,历代屡有修葺。据道光黄许桂主修、曾泮水纂辑之《平和县志·祀典志》)记载:康熙三十六年,知县巫元东重修城隍庙,建制皆因旧。道光八年,知县滕子玉捐修城隍庙,凡用洋银二千八百有奇,壮而新之。

可见,自城隍庙建成后,历代屡有增廓。如今,这座近500年的庙宇,仍然巍然屹立于九峰镇东门城内。走近城隍庙,只见这座五进大庙,长 70多米,宽20多米,占地面积14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布局完整,中轴线上大门、仪门、戏台、凉亭、大殿、后殿依次排列,层门洞开,整体建筑宏伟壮丽。最值得一看的是第三殿十二房科后壁《双髻升曦》、《九峰返照》、《东郊春雨》,《西岭暮霞》、《天马晴烟》、《石潭秋月》、《笔山侵汉》、《碧水澄波》等“平和八景”图,画工细腻,精致飘逸,栩栩如生;还有第五殿殿前回廊《二十四孝图》、《十八地狱图》、《天公赐福》等壁画,个更是场面恢弘、人物众多、造型生动、令人叹为观止。有人赞叹:九峰城隍庙壁画“全国罕见”、“福建独一无二”,堪称“福建敦煌”。

与城隍庙建于同一时期的古镇建筑还有平和文庙,据清道光版《平和县志》)记载:文庙在县治南。明正德十三年议设县时,巡抚王守仁命南靖县知县施祥督建。坐北朝南,中为大成殿,以祀先师孔子及四配、十哲,旁为两庑,列诸从祀者;东为教谕斋,西为训导斋、明伦堂,前有棂星门及洋池、牌坊,后为启圣公祠等。

走进如今位于平和二中校园内平和文庙,旧志所载文庙风光已然不在,牌坊、棂星门、洋池、教谕斋、训导斋、明伦堂、启圣公祠等荡然无存,惟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就剩文庙主殿——大成殿了。大成殿高16米左右,面阔7间22米,进深7间18米,建筑面积大约500多平方米,属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堂明间与次间在檐柱设木门7对,稍间檐柱为砖墙设窗,殿堂西侧怀背面青砖垒筑,后墙设窗4个,殿前屹立数对蟋龙大石柱,每柱周长158厘米,每柱都雕镌着盘绕升腾的蟠龙,栩栩如生,中间还配雕有云头、明珠,艺术高超,功力深湛,在阳光照射下,只见云龙飞舞,四绕云焰。柱脚下衬以山石波涛,造型生动优美。除此之外,在殿内还有石龙壁一面,石狮4对,并有麒麟,各种鸟兽等镂空高深雕刻,玲珑剔透,殿堂屋顶的木构架为抬梁与穿斗式混合结构,重檐迭脊,翼角飞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倒垂的木雕花蕾、雕梁画栋、飞檐彩拱、飞禽走兽、画面清晰、独具一格、气势非凡。在整个文庙的建筑中,规划严密、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不论木雕、石雕、木构宫观等都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具有浓郁的建筑韵律和天才的创造力,融古代建筑、浮雕艺术和儒家文化于一体,为平和县文物的艺术瑰宝。近年来,大成殿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市、县文化部门开始多方筹集资金对文物进行修缮,并在大成殿重塑“至圣先师孔子”雕像,让大成殿重现昔日风采,为九峰这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古镇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漫步九峰古街,古镇建筑文物除上述城隍庙、大成殿外,还有曾氏家庙雍睦堂、杨氏宗祠追来堂、朱氏宗祠紫阳大宅、中湖宗祠、威惠庙、百岁坊、双塔、文昌宫、古城墙、东山寺等数十处古迹,无不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无限遐思。

当然,上述文物建筑大多是官方建筑,要是说比较有大众化历史遗迹,最富有魅力的莫过于那条鹅卵石铺成的明代老街了。这条街道位于旧县城西门墙脚下,街道宽约1米多,弯弯曲曲沿着城墙延伸,鼎盛时总长1000多米,有200多间店面,有食杂铺、糕饼铺、药铺、茶叶店等等,如今这里旧城墙不在,店铺等基本格局还是保留的,只是原本居住在此的商大都弃商从农了,老街显得冷清许多,只是门楣上隐约可见的“瑞芳”等老字号,还有一丝昔日的影子。

距离明代老街不远,走路也就几分钟时间吧,就到了民国初期建成的骑楼式老街了。这条老街宽约8.4米,长约几百米,两排骑楼临街而建,纵向对称排列,各家各户虽有公墙相嵌联,却也各设门户,一门三进堂,分上下两层,一层为店面,二层居室。九峰骑楼建筑虽然与厦门中山路、海口骑楼老街等无法媲美,但其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却也体现了独特的风韵,沿街漫步踱溜,肯定会欣赏到一种不同寻常的风景,感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文化。特别是骑楼下的店面,虽然没有什么连锁店,也没有奢侈品店铺,但仔细挖掘却会发现不少即使是在香榭丽舍大街也一定找不到的小玩意。尤其是骑楼店面前长廊贯通成排,行人逛街时可躲避风雨烈日,可以一边悠闲散步,一边从容地看货购物,感受的是闲适、恬淡,体验的是悠然、自由。

在九峰古镇徜徉,除了文物建筑给您古色古香、古远悠长感受外,你还可以无时无刻感受到古镇独特人文、独特风俗。

由于地处闽粤边界,九峰自古就是文风鼎盛之地,民俗风情很是吸引人。在《平和县志·风俗志》)记载:“采风问俗,古有輶轩。和分浦靖,文物联翩。文成设县,导之于先。秀良剽悍,气习使然。端赖良牧,养其性天。道德齐礼,有干有年。宾嘉凶吉,见异无迁。民情易易,王道平平。” 然而,通过设县,以控制贼巢;建立学校,以移风易俗;这里“士好读书,尚气节,不骛声华”, “教化薰蒸,家弦户诵”。所以,明宫詹学士黄道周在《王文成祠碑记》亦云:今自平和设县以来百二十年,弦诵文物著于郡治。清朝已降,“休养教化”;和民“尚淳朴,重诗书,强悍之俗渐知礼让矣”。

可见,九峰古镇自文成设县之后,通过历朝历代文蒸武治,这里逐渐变成文风鼎盛、人文荟萃的地方。在这里,闽南文化与潮汕文化相互汇集;在这里,闽南话、客家话、潮州话融会贯通;在这里,曲艺通省,弦歌一堂,自古就有“弦歌地”、“书画之乡”美誉。如今,走进平和旧县城九峰镇,您会被这里独特的风情所迷惑:九峰人喜欢唱潮州戏,喝潮式茶,炒潮式菜,多数人会讲闽南、潮州、客家三种方言,多数村都有潮剧团、民乐队、西乐队、龙艺队、锣鼓队、电影放映队等文化团体,民间的音乐、舞蹈、戏曲、书画创作活动相当普及。据厦大中文系的有关研究,闽南客家话即以九峰为标准音。民间龙艺、落地扫、铁机艺、舞龙、扎彩楼等各种娱乐风情保留延续数百年,戏曲方面九峰盛行潮剧、芗剧、四平剧、汉剧等剧种,集众多风情民俗于一身。虽然如今九峰不是县城,但是400余年作为旧县城的历史积淀,使得古镇九峰不仅自然形成独特生活圈,更是闽南粤东独特文化圈,保存着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和与之对应的乡土建筑。难怪,九峰镇荣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之后,很快就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是漳州市唯一拥有这一殊荣的乡镇,也是闽南粤东少有文化旅游名胜乡镇。

悠悠古镇,镌刻着古老而青春的人文;浓浓乡情,总透着一种悠远和清香的茶味。九峰古镇于我而言,有怀旧,有领略,有祭奠,更有寄托.....,总之,对我来说,九峰古镇实在是一个让我流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