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蝴蝶兰》写作随笔
作者:孤漠素忆 来源:且听风吟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2年04月05日
在我的那篇小说《雨中的蝴蝶兰》发到空间以后,得到的一个评论,让我觉得有些想法在心里其实可以简单的说出来。评论的人是高五时候的同学卜小珊,安徽师范大学,和我同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且她计划2012年考广西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她的评论是这样的:耶…有点文人的气质。
看到这个评论,颇不宁静。心中有喜悦,因为得到了别人的一种肯定,同时又需冷静下来进行思考。思考关于我自己的写作,尽管在平日的日记里,我常常进行这样的思索,但在这篇小说写出来以后,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再深思几许。
对于这篇小说,得来是很意外的,或者说我本身没有构思好怎么写,写什么,只是忽然一开始那一句:下雨那天,你说你要走,我在门口拿了把伞,说:我送你去车站吧!当时,其实我并而已准备好,因为题目我也是后来才改的,起初我写下的题目是:我送你。就是这么样一种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开始了我在这篇小说中的写作,所有的构思都是边写边跟随着自己写作的感觉走完的。或许也正因为是这样的一种状况,所以文章可能本身就带有了它自身的不足在里面,比如,我在文章里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主题?我的构思缺乏一种精致和巧合在内,语言本身可能也过于散文化。小说想深刻揭露的又是什么?我在小说中没能体现以上这些问题的观点。
我本是不善于写小说的,尽管这一篇小说存在这样的问题,可实际上我在内心还是有些小高兴,因为我感觉到自己在进步了,这种感觉很明显,明显就体现在,我对于这一个小说的喜欢多余前一个我自觉成功的小说的喜欢。前一个自己成功的小说我写的是《我有一个秋天》,我当时在写《我有一个秋天》时候,也是很喜欢,觉得这篇小说超越了我以前写的任何一个小说,从语言、构思、主题上来讲,我觉得《我有一个秋天》都达到了我小说的最高水平,而不久之后的我写成的《雨中的蝴蝶兰》,又让我感觉比前一个小说要成功得多,因为我更喜欢这个小说。特别是我在写到文章的最后,我回到院子,在雨中看着房里开着的窗户,也看到了那盆妹妹趁我不注意的时候买回来的蝴蝶兰。这个场景我觉得是我小说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多情而温柔,我想象的这个画面,留下了一种温馨的感觉。我觉得很好,我喜欢这样的结尾,温馨而又充满遐想,给读者好的享受和巨大的想象空间,如果说别人再来研究这部作品的时候,一定会在结尾处有很多的议论。
小说的最后一段“可这么美的花,开在这雨中却朦胧得近乎哀伤。”更是将文章一下子转入了对于主题的无限思索。这话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在内,这对于小说创作来讲是不适合的,因为写小说,作者应该是独立于故事之外,不能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去叙述故事,那么我这么感情明确的一个结尾岂不成了文章一大败笔?后来,我想这样的一个结尾我没有换,因为我找不到更合适的一个结尾来替代的同时我也喜欢这样的结尾。或许这也可以成为我风格的一个代表性符号。看似有感情,其实只是中性的一种感情,也恰好照应了前面的缺点。为什么呢?因为前面我点到的缺点就是主题不明确,而我在这里用了朦胧的哀伤,刚好也就是说看不到这故事背后是想表达什么,是朦胧的,而哀伤,一定程度上表露了我的对于这篇文章的情感是感伤的,但是又因为朦胧,所以留下给读者的是想象,读者尽可以想象我感伤的是什么,也许是文中“我”的命运的不幸,失去双亲被领养却又不能完全的融进一个家庭,“我”的一生应该说都会陷入一种孤独了,在这个喧闹的世界里,这种孤独是存在的,也是让人感伤的。
令一个可以感伤的地方也许是那朦朦胧胧的,是又不是的爱情,夹在亲情和爱情之间的摇摆。依据小说设定的情形,“我”和妹妹,可能会有爱情,可又因为“我”苦难的出身造就的本身的自卑,所以又存在不可能,而这种爱情的不可能还因为其中关键的一个因素:房子。可能我在写这个小说的过程中,想到了现实世界里的爱情与房子、婚姻与房子,所以我一直将爷爷留下的老房子,作为很明显的一个元素放在整个小说中,这种爱情没有可能的另一个因素还在于爸妈,小说中的“我”应该是得不到养父养母的这种肯定的,尽管有养育之恩,但是他们并没有说认同“我”可能和妹妹有爱情,因为在文中我写到的:我总是想着怎么回答你的问题,倒忘了是不是也该问你些问题了。比如爸妈想我什么时候把房子卖掉就有钱给你买一套房子。这一个情节的出现是我的特意安排,父母认同“我”也就不会有说想把我房子卖掉用钱给妹妹买新房。很明显我在这里想揭示的是来自于农村家庭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是融不进城市人的圈子的,这可以被看做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人冷漠的一种证据,当然这所谓的证据是不强烈的,不是“我”应该批判的,毕竟我还需要对养育之恩深深的感怀。也表现出农村人内心一种知恩的朴素观念,至少在我身上是有这样的观念的。
那么爱情的可能又体现在哪呢?在最后的那一盆蝴蝶兰上可以寻觅到令人欣慰的暖暖情谊。当时写到最后,我在考虑应该是一盆什么花合适时,心里就想到了蝴蝶兰,因为很小的时候看过一部连续剧《蝴蝶兰》,其中讲的就是爱情故事,所以我选择了蝴蝶兰,一查蝴蝶兰的花语,正有代表爱情的意思在内。故事用这盆花来结尾,也许可以让读者感觉到,妹妹似乎并不因为房子不属于我而没有爱情在内,她送的蝴蝶兰可能是一种无言的表达。可是在这雨中,那样朦胧的花开是哀伤的,因为“我”可能陷入了不知如何选择的境地。
整个小说就这样结束了,对于读者怎么看,我想每个读者都有每个读者的看法。我喜欢这篇小说,因为其中有着温馨的柔情,运用的文字虽然散文化多了点,但我觉得并不影响其成为一个小说,而不是叙事散文。
对于小说我有很多的不足,主要是阅读量上,没有认真读过几部小说,名家谈写作,都说要从模仿开始,既然没有读书,那么从一开始我就先天不足了。这是一个软肋,我尽可能的在今后的道路上改正过来。值得高兴的是,我能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文风,虽然说先天不好,但是还是能在不足的情况下寻找到自己的一些东西。我会慢慢的从自己写作散文的成熟中,借散文经验来帮助小说写作的成长,这也是我比较容易走的路子。
今后的我,可能还会不断的写小说,我也希望能不断的进步,从最初感觉比较好的《你一定要幸福》这一小说,到今天写的《雨中的蝴蝶兰》,经历了好几篇小说,我也感觉到自己在不断的前行,这就是坚持的力量!我相信对于我而言,只要坚持,坚持到别人坚持不下去了,我还在坚持,那么总会有风雨过后见彩虹的那一刻。
看到这个评论,颇不宁静。心中有喜悦,因为得到了别人的一种肯定,同时又需冷静下来进行思考。思考关于我自己的写作,尽管在平日的日记里,我常常进行这样的思索,但在这篇小说写出来以后,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再深思几许。
对于这篇小说,得来是很意外的,或者说我本身没有构思好怎么写,写什么,只是忽然一开始那一句:下雨那天,你说你要走,我在门口拿了把伞,说:我送你去车站吧!当时,其实我并而已准备好,因为题目我也是后来才改的,起初我写下的题目是:我送你。就是这么样一种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开始了我在这篇小说中的写作,所有的构思都是边写边跟随着自己写作的感觉走完的。或许也正因为是这样的一种状况,所以文章可能本身就带有了它自身的不足在里面,比如,我在文章里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主题?我的构思缺乏一种精致和巧合在内,语言本身可能也过于散文化。小说想深刻揭露的又是什么?我在小说中没能体现以上这些问题的观点。
我本是不善于写小说的,尽管这一篇小说存在这样的问题,可实际上我在内心还是有些小高兴,因为我感觉到自己在进步了,这种感觉很明显,明显就体现在,我对于这一个小说的喜欢多余前一个我自觉成功的小说的喜欢。前一个自己成功的小说我写的是《我有一个秋天》,我当时在写《我有一个秋天》时候,也是很喜欢,觉得这篇小说超越了我以前写的任何一个小说,从语言、构思、主题上来讲,我觉得《我有一个秋天》都达到了我小说的最高水平,而不久之后的我写成的《雨中的蝴蝶兰》,又让我感觉比前一个小说要成功得多,因为我更喜欢这个小说。特别是我在写到文章的最后,我回到院子,在雨中看着房里开着的窗户,也看到了那盆妹妹趁我不注意的时候买回来的蝴蝶兰。这个场景我觉得是我小说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多情而温柔,我想象的这个画面,留下了一种温馨的感觉。我觉得很好,我喜欢这样的结尾,温馨而又充满遐想,给读者好的享受和巨大的想象空间,如果说别人再来研究这部作品的时候,一定会在结尾处有很多的议论。
小说的最后一段“可这么美的花,开在这雨中却朦胧得近乎哀伤。”更是将文章一下子转入了对于主题的无限思索。这话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在内,这对于小说创作来讲是不适合的,因为写小说,作者应该是独立于故事之外,不能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去叙述故事,那么我这么感情明确的一个结尾岂不成了文章一大败笔?后来,我想这样的一个结尾我没有换,因为我找不到更合适的一个结尾来替代的同时我也喜欢这样的结尾。或许这也可以成为我风格的一个代表性符号。看似有感情,其实只是中性的一种感情,也恰好照应了前面的缺点。为什么呢?因为前面我点到的缺点就是主题不明确,而我在这里用了朦胧的哀伤,刚好也就是说看不到这故事背后是想表达什么,是朦胧的,而哀伤,一定程度上表露了我的对于这篇文章的情感是感伤的,但是又因为朦胧,所以留下给读者的是想象,读者尽可以想象我感伤的是什么,也许是文中“我”的命运的不幸,失去双亲被领养却又不能完全的融进一个家庭,“我”的一生应该说都会陷入一种孤独了,在这个喧闹的世界里,这种孤独是存在的,也是让人感伤的。
令一个可以感伤的地方也许是那朦朦胧胧的,是又不是的爱情,夹在亲情和爱情之间的摇摆。依据小说设定的情形,“我”和妹妹,可能会有爱情,可又因为“我”苦难的出身造就的本身的自卑,所以又存在不可能,而这种爱情的不可能还因为其中关键的一个因素:房子。可能我在写这个小说的过程中,想到了现实世界里的爱情与房子、婚姻与房子,所以我一直将爷爷留下的老房子,作为很明显的一个元素放在整个小说中,这种爱情没有可能的另一个因素还在于爸妈,小说中的“我”应该是得不到养父养母的这种肯定的,尽管有养育之恩,但是他们并没有说认同“我”可能和妹妹有爱情,因为在文中我写到的:我总是想着怎么回答你的问题,倒忘了是不是也该问你些问题了。比如爸妈想我什么时候把房子卖掉就有钱给你买一套房子。这一个情节的出现是我的特意安排,父母认同“我”也就不会有说想把我房子卖掉用钱给妹妹买新房。很明显我在这里想揭示的是来自于农村家庭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是融不进城市人的圈子的,这可以被看做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人冷漠的一种证据,当然这所谓的证据是不强烈的,不是“我”应该批判的,毕竟我还需要对养育之恩深深的感怀。也表现出农村人内心一种知恩的朴素观念,至少在我身上是有这样的观念的。
那么爱情的可能又体现在哪呢?在最后的那一盆蝴蝶兰上可以寻觅到令人欣慰的暖暖情谊。当时写到最后,我在考虑应该是一盆什么花合适时,心里就想到了蝴蝶兰,因为很小的时候看过一部连续剧《蝴蝶兰》,其中讲的就是爱情故事,所以我选择了蝴蝶兰,一查蝴蝶兰的花语,正有代表爱情的意思在内。故事用这盆花来结尾,也许可以让读者感觉到,妹妹似乎并不因为房子不属于我而没有爱情在内,她送的蝴蝶兰可能是一种无言的表达。可是在这雨中,那样朦胧的花开是哀伤的,因为“我”可能陷入了不知如何选择的境地。
整个小说就这样结束了,对于读者怎么看,我想每个读者都有每个读者的看法。我喜欢这篇小说,因为其中有着温馨的柔情,运用的文字虽然散文化多了点,但我觉得并不影响其成为一个小说,而不是叙事散文。
对于小说我有很多的不足,主要是阅读量上,没有认真读过几部小说,名家谈写作,都说要从模仿开始,既然没有读书,那么从一开始我就先天不足了。这是一个软肋,我尽可能的在今后的道路上改正过来。值得高兴的是,我能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文风,虽然说先天不好,但是还是能在不足的情况下寻找到自己的一些东西。我会慢慢的从自己写作散文的成熟中,借散文经验来帮助小说写作的成长,这也是我比较容易走的路子。
今后的我,可能还会不断的写小说,我也希望能不断的进步,从最初感觉比较好的《你一定要幸福》这一小说,到今天写的《雨中的蝴蝶兰》,经历了好几篇小说,我也感觉到自己在不断的前行,这就是坚持的力量!我相信对于我而言,只要坚持,坚持到别人坚持不下去了,我还在坚持,那么总会有风雨过后见彩虹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