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化走廊>正文

闲言碎语说火硝

作者:白花花  来源:且听风吟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12年02月01日
    2012年1月10日晚中央电视四台《文明之旅》节目里著名文化学者苏叔阳讲述中国四大发明之火药时自豪地说被西方人称为“中国雪”的火药原料中的火硝在中国遍地皆是,农村厕所猪圈墙上白花花的结晶就是火硝。并揄扬地对美国人说中国的烟花装扮了美利坚的天空。我听后为之一震,本能地对妻子说苏先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妻子嗤之以鼻:人家堂堂的学者不如你知道!

    是啊,翌日急忙上网查询海量信息结果与苏先生大致相同。

    难道我错了吗,自小随父亲熬硝,熟悉火硝难道真有假?

    德州地处鲁北是著名的盐碱地,为此中科院土壤研究所特地在此设点专门研究盐碱地问题。冬天的德州到处都是白花花地一片,尤其是德州城北门外造纸厂与皮革厂之间宽大的原野,春夏寸草不生,秋冬却长满了“白毛”犹如雪原蔚为大观。父亲告诉我那是皮硝,是皮革厂鞣皮子的原料。也是一味中药,父亲一生用它治疗痔疮。

    我父亲对火硝了如指掌,一生有三个熬火硝时期。其中第一期熬火硝经历颇为坎坷。1937年日本人占领德州,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祖父感觉当亡国奴脸面尽失,羞耻难当,常常楚囚对泣,心灰意懒,放弃码头营生退出江湖形同槁木,从此家道没落,一蹶不振,生活窘迫。为了谋生年少的父亲重蹈祖先的足迹做过各种尝试,但牢牢地记住不与日寇合作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最后选择拜师熬硝。

    不过说来也怪,按说火硝是违禁物,却在日伪眼皮底下大张旗鼓地熬制颇有讽刺味道。

    过去常说宁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有的技艺甚至有严格的家规传男不传女,以防外泄。我父亲学艺也非易事,就像电视剧《大染坊》里的情节一模一样,请来的师傅好吃好喝酒肉伺候着就是不把硝给你熬成,藏着掖着百般刁难。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解开了谜底掌握了核心技术。熬硝师傅沮丧地说你家的饭我吃到头了,临走时劝诫我父亲说熬硝就是一张窗户纸一捅就破,千万别告诉别人。富有正义感的父亲响亮地说只要穷哥们学,我无偿教会。铮铮誓言掷地作金石声。

    第二期父亲熬硝是在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那时父亲在铁路工作,他不在家熬硝,也不是为了自家,而是利用公休时间去街道火硝生产组指导生产分毫不取。当时国家困难,街道开展生产自救成立火硝生产组,父亲得知后义无反顾地提供技术指导受到人们的尊敬。

    第三期是在1967年文革初期。因家庭人口膨胀,父亲工资收入低生活艰难。文革前父亲是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奖金颇多,后来文革提出“政治挂帅”取消奖金,不搞“物质刺激”,父亲收入锐减,经济上捉襟见肘。单位领导让我父亲申请救济,吃救济金有许多限制不能吃肉喝酒所谓的高消费,必须接受监督。我父亲自尊心很强,又是性情中人受不了这些清规戒律,感觉如嗟来之食,同时又觉得比他困难的大有人在,主动推辞。他只向领导要了个政策:开展生产自救,不算搞资本主义。得到默许后筹备开工。

    熬硝设备:小推车1辆(老式木制独轮车)、夹篓1对(小车附品)、水桶1副、簸箕1对、硬竹扫帚1只(用成品竹扫帚改制)、笤帚2把、刮土耙1柄、淋水池1座、18印铁锅1口、铁铲1把、笊篱1把、平铁锨1把、通条、火钩各1根、刮硝刀1把、其它备品若干,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比较珍贵的就是比重计1只。

    在家熬硝为了节约开支尽可能利用家中物件因陋就简。我家有件大木柜,大小形状如火炕,父亲用它改制淋水池。那大木柜解放前是装粮食用的,因体型巨大不易搬动,除了顶面有活动盖板外其余7面均是整块木板雕琢而成的。听父亲讲大木柜当时是直接在屋里制作的。父亲将木柜垫成一头高一头低,把木柜底部凿一洞,下面放一个水缸,除去顶盖,柜底部放入砖块架上木架形成箅子铺上苇席填满硝土,用脚踩实踩平。那可是技术活,父亲足蹬千层底布鞋一步一个脚印密密麻麻地压实压细压平细腻平整如木板光滑整洁。土平面距柜顶约一拃长,上面放满水。往土面上倒水时要在土面上放一块席子防备土面表层被冲坏,开始小心翼翼地慢倒细流,渐渐地将水放满木柜。要随时注意水面变化防止土层塌陷,密切关注“管涌”,否则前功尽弃。几小时后水慢慢地从土层渗透开始从洞口滴答缸里,后如小孩撒尿细水长流。淋下来的水褐色晶莹无杂质用比重计测开始12度,逐渐降低到6度停止加水。淋下来的卤水低于6度的弃之。

    由于木柜太小,父亲又做了个砖池。当时物质匮乏,水泥是稀罕物。记得我小时水泥包装袋的牛皮纸人们都是为珍品用来折叠各式各样精美的钱包。没有水泥父亲就用传统的方法红胶泥做内胆以达到防水防渗漏的目的。熬硝的燃料更是五花八门一切可燃之物均做燃料:木材、劈材、杂草、秸秆、树叶、煤炭、纸浆等等。富有传奇的是干纸浆,到造纸厂臭水沟里掏纸浆经干燥后作燃料。干纸浆是绝好的燃料无烟无味,燃烧充分,最后的灰烬只是白白轻轻地如蝴蝶翅膀轻盈。面对这一切性格开朗的父亲幽默地说:大水冲来柴火垛,捡来的麦子鬼推磨。

    熬硝多在春冬季节,所用的硝土并非苏先生所说的墙上地上的白碱。真正有经验的熬硝师傅有一双慧眼,避免将白碱收入囊中,原因很简单白碱出皮硝,硝土出火硝。我随父亲学习辨别硝土,实际很简单春冬无雪无雨天气晴朗时地面上如果阴潮一片没有浮土即是硝土。用刮耙刮起用竹扫帚扫成堆。父亲早起来扫好硝土后去上班,我和弟弟推着小车歪歪扭扭地把硝土运回家。现在回想起用小手往簸箕里收硝土时那股冰冷刺骨的感觉仍不寒而栗。熬硝更是辛苦,早上父亲生好火安排停妥后交与母亲看护,一熬就是一天。晚上父亲下班回来捞盐,起锅,将熬了一天的卤水盛入各式各样的盆中,放上铁丝把手,当时我家的盆多半是瓦碴盆即是土陶盆。第二天上午父亲挨个将硝坨子拎出,盆里不结晶的卤水就是盐卤用来点豆腐。这样还不完父亲用刮硝刀将硝坨子底部含有硝盐的部位削掉只保留洁净部分。父亲说这硝坨子卖给做鞭炮也不能直接用必须在加工提纯。

    过去人们食用的都是色泽乌青大颗粒粗盐,没有现在的精制盐。学厨先从压盐开始,用擀面杖将粗盐压成粉末。我家的硝烟色泽洁白颗粒只比精盐略粗,一到市场很快销售一空,成了抢手货。过去硝盐腌咸菜成品爽脆,腌鸡蛋蛋黄出油多,现在不让用了说硝盐含亚硝酸盐很危险。

    火硝的衍生品硝盐和盐卤一直在市场销售,不往土产站送。盐卤是液体携带不方便,后来市场来了一种卤片是固体,很受欢迎。液体盐卤很快就没有市场了。

    火硝到底是什么?小时候一直困惑不解,化学知识不多的父亲只告诉我说是化学品,至于化学名称不知道,只知道皮硝的结晶是竖茬,火硝的结晶是横茬。父亲说犹如立春前后的冰,立春前冰是横茬,立春后冰是竖茬。横茬冰能托动人,竖茬冰就不能托人。现在上网查询才知道火硝化学名称硝酸钾。

    我小时积攒零花钱到了年买鞭炮,老师知道后形象地说“噔噶”一毛钱没了,哪如买纸笔学习。我想也是放鞭炮百无一是。后来听台湾一名教授讲解中国文化中国鞭炮时说许多外国人不了解中国鞭炮,其实中国鞭炮除表示喜庆外还有杀菌消毒作用。鞭炮制作用的火药是一硝二磺三木炭燃烧后释放出消毒气体清洁空气减少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