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世遗”土楼的“守”与“变”

经活化利用后的南靖书洋镇田中村田中赋景区被列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资料图片)

平和小溪镇延安楼门前的花岗岩石牌坊为全省独有。(资料图片)

修缮一新的平和崎岭乡祥和楼里正在表演太极拳。李润南摄

平和大溪镇庄上土楼航拍图(资料图片)

修缮后的平和霞寨镇长发楼李润南摄
核心提示
福建土楼,素有“东方古城堡”之誉,是人类建筑史上独特的文化瑰宝。2008年7月,“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涵盖漳州南靖、华安和龙岩永定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然而,在耀眼的世遗光环之外,全省仍有3000多座未被列入任何保护名录的普通土楼,正悄然面临消亡的危机。
如何更好地守护这些散落在乡野的文化瑰宝?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探索自救与活化之路,推动土楼保护从抢救性修缮转向活态传承。
近日,记者走进漳州南靖、平和、云霄等地,走访多座“非世遗”土楼,看到它们或经修缮与活化改造,变身为综合文化空间;或在保留建筑原真性与完整性的同时,被巧妙植入新功能……通过功能再生、文旅融合等系统性策略,更多古老的土楼正在重焕新的生机。
被遗忘在乡野的建筑瑰宝
“倚山兮为城,斩木兮为兵。接空楼阁兮跨层层,奋戈兮若虎视而龙腾……”明朝嘉靖年间进士、广东廉州知府、漳州海澄人黄文豪的诗作《咏土楼》,是现存最早吟咏土楼的作品之一。诗中描绘的雄浑气势,生动再现了土楼作为防御性建筑的昔日辉煌。
土楼,俗称“生土楼”,是以生土为主要建材,经反复夯筑而成的大型聚居建筑。
“‘福建土楼’是指主要分布在福建闽西和闽南地区,具有突出防卫性能、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居住空间沿外围线性布置、适应大家族平等聚居的巨型楼房住宅,包括客家土楼、闽南土楼。”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土楼研究专家黄汉民解释说。
2008年7月,“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涵盖漳州南靖、华安和龙岩永定的“六群四楼”共46座,包括永定区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及怀远楼、和贵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
这一殊荣让“福建土楼”声名鹊起,成为福建的文化名片。然而,在其光芒之外,还有3000多座“非世遗”土楼如散落乡野的明珠,默默见证岁月变迁。
漳州土楼分布很广,各县(区)均有土楼,而且其中不乏精品。
位于龙海区程溪镇人家村的万安楼,始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为四层圆形土楼,虽显荒废,仍依稀可见昔日荣光。
漳浦县深土镇锦东村锦江楼,以其独特的三环式结构著称,由外而内逐环升高,与永定、南靖等地外高内低的圆楼形成鲜明对比,堪称闽西南土楼中的孤例。
漳浦绥安镇马坑村的一德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是现存年代最早的土楼。
云霄县和平乡宜谷径村的树滋楼,为清乾隆年间首富高文杰所建,采用通廊式与单元式结合的形式,底层外墙以花岗岩条石砌筑,二、三层为三合土夯筑,形成“半石半土”的独特结构。
平和县大溪镇的庄上土楼,始建于清顺治至康熙年间,规模尤为恢宏。大溪镇党委书记陈盛林介绍说:“庄上土楼呈前方后圆形制,周长700多米,占地34650平方米,最特别的是,土楼将整座山体包围其中,形成‘楼内有山’的奇观。”
值得一提的是,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的平和县小溪镇延安楼,土楼大门居然镶嵌着一座花岗岩石牌坊,这种石牌坊范式为全省独有。
这些精美的土楼有方有圆,不胜枚举。然而,这些建筑瑰宝正面临严峻危机。据统计,全省现存土楼3754座,其中国家级文保56座、省级文保53座、县级文保158座,绝大多数土楼已空置无人,损毁风险与日俱增。
黄汉民至今难以忘怀平和霞寨镇西爽楼的消逝。这座单元式方楼,曾以90米边长构筑起护城环绕的“微型城镇”,却在居民外迁后迅速坍塌。“30年间目睹它从壮观到残垣,那种文化消亡的切肤之痛难以言表。”
民间力量续写土楼传奇
在坍塌与新生交织的图景中,一场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理念的自救行动正在民间悄然兴起。一些无缘世遗光环的土楼,在当地民众的自觉守护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平和县崎岭乡南湖村的祥和楼,经修缮后容光焕发,青瓦白墙熠熠生辉,成为游子回乡的打卡点。这座由乾隆年间举人曾天凤于1787年所建的土楼,占地近2000平方米,为同心双环圆形结构,由8个独立单元、72间房组成,最多时曾经居住着200多名村民。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居民陆续迁出,祥和楼渐成空楼,年久失修,部分单元已然坍塌。为挽救祖产,传承家风,几年前,曾氏后人成立保护修缮理事会,通过在外能人带头、村民集资、外出人员捐助等方式筹集资金进行修缮。
“修缮过程中,乡亲们恪守‘修旧如旧’原则,经过一年的精心修缮,祥和楼重焕生机。如今,这里成为传承文化、凝聚乡情的重要场所。”崎岭乡党委书记林志坤说。
在平和霞寨镇后塘村,修缮后的长发楼焕然一新,唤醒了许多外出游子的记忆。
长发楼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土楼是3层建筑,直径50米,由25间楼房组成。前几年,有乡亲回村时,看到长发楼日渐式微彻夜难眠。在一些村民的呼吁下,通过众筹修缮长发楼。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后塘村众多村民的共同努力下,长发楼经过拆除、设计、翻新等工序后,终于修缮完工。如今的长发楼,一改昔日的衰败景象,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这座百年土楼将继续见证村庄的发展和变迁,成为后塘村的一张亮丽名片。
“霞寨镇拥有众多土楼,这几年来,通过民间力量已陆续修缮长发楼、清溪楼、迎晖楼等,目前又开始筹划修缮雄山楼。”平和县知名文史学者黄武疆多年来一直致力土楼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近年来,在漳州大地,越来越多的土楼在民间力量的加持下,续写传奇。“通过乡愁记忆唤醒民间力量修缮土楼,值得鼓励!”黄汉民说,这些行动不仅挽救了建筑遗产,更延续了其承载的文化传统与家族记忆。
探索永续发展的多元路径
3000多座未列入任何保护名录的土楼仅靠村民众筹难解根本问题。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活化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大课题,也引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
漳州市政协副主席、民建漳州市委会主委陈仁朝建议,立足价值评估与分级保护,促进土楼可持续活化利用,对具有重要价值的县级文保土楼,在系统评估基础上推动文物保护级别提升,真实、完整地反映其在福建土楼体系中的建筑与文化地位。提级保护不仅为争取资金创造更有利条件,更是落实精准保护、分级管理的关键路径,为后续实施文物修缮、展示活化利用提供法定依据。
对于土楼的活化利用,在漳州,一些富有远见的实践者已着手探索多元化路径,为土楼永续传承开辟新的可能。
初冬时节,在距世遗南靖土楼数公里之遥的书洋镇田中村,田中赋土楼群景区迎来一拨又一拨游客,这是一个有别于世遗土楼及传统土楼的景点。
田中村原本是个贫困村,全村有400多户村民及数十座残破不堪的土楼。2014年,福建乌托邦置业有限公司带着“田中赋土楼群”项目走进田中村,租下7座土楼。
“田中赋土楼群的开发最大限度保留了土楼的历史风貌,专门聘请当地经验丰富的夯筑老工匠对土楼进行修缮;同时,民俗博物馆、惠安影雕、福州软木画、漳浦剪纸和漳州木版年画以及福建‘八闽工匠’摄影作品展等展馆展览先后入驻土楼,成为景区引流的重要因素。”乌托邦置业公司董事长叶凡介绍说。
如今,田中赋土楼群已成为土楼文化的展示平台,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带动当地86户村民就业,民宿、餐饮遍地开花。
塔下村的青普土楼文化行馆,代表土楼融入现代生活美学的深度探索。行馆在5座土楼中坚持“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留原始风貌,并组织品茶、挖笋、手工艺等在地文化体验,使度假成为深度文化沉浸。“土楼不再是仅供观赏的历史遗迹,而成为可触摸、可体验、可栖居的活态文化场域。”青普土楼文化行馆馆长张君豪道出“活化”真谛。
近年来,漳州土楼活化范例不断涌现,南靖梅林镇璞山村上寨新楼、书洋镇石桥村晓风河畔等,均为这一领域提供宝贵经验。
2022年,黄汉民携手清华大学徐甜甜及北京DNA建筑事务所进行开创性实践。选取华安的昇平楼、启丰楼,南靖的翠美楼、进士楼、诗德楼,平和的宾阳楼、寨河旧楼共7座残损土楼,通过空间再造植入茶歇、非遗展示等业态,在提升居住品质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
比如在寨河旧楼,设计团队采用微干预手段,在原有肌理上局部新建,使新旧房屋形成对称序列,打造精神空间、工坊、展览空间等功能。7座土楼采用不同手法进行活化提升。当茶香飘溢于夯土围屋,当书声回荡在古老门楼,传统建筑便在现代生活中获得新生。
这一创新在2023年结出硕果。北京DNA建筑事务所的《福建土楼活化利用》设计方案,荣获意大利威尼斯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洲地区唯一金奖。
2023年11月,“福建土楼活化利用”展览在法国国家建筑博物馆开幕,展出这7座试点土楼活化利用成果模型、图片、视频、征集的实物桌椅和夯筑的土楼片段墙,充分展示了土楼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活化利用成果。
“活化利用的要义在于守正创新,既要留住传统聚落的空间肌理,也要让现代生活需求自然生长其中。”黄汉民说,这种辩证思维指引下的实践,正为土楼保护开辟出一条兼顾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然而,挑战依然严峻。“按现有灭失速度,全省濒危土楼未来10年可能仅存三分之一。保护与活化,正与时间赛跑。”黄汉民的话语中透出紧迫。
确权为土楼保护奠定基石
土楼保护与活化,不仅需要文化自觉与技术创新,更需制度保障。其中,确权问题成为关键制约。目前,漳州全市正积极开展土楼确权行动,为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奠定法治基础。
日前,作为世遗南靖土楼所在地的书洋镇,举行了土楼确权首批“一楼一证”不动产权证书颁发仪式。
“南靖县除世遗土楼外,还有164座保存较好的‘非世遗’文保级土楼,集中于书洋、梅林等西部山区乡镇,这些土楼本质是村民世代居住的普通民居。”南靖县不动产权登记中心主任刘毅说。因历史原因,这些建于明清至20世纪80年代的土楼,大多未办理产权登记。土地属农村宅基地,房产均未登记,与中国广大农村传统自建房屋类似,多数土楼没有不动产权证。
随着南靖土楼申遗成功及文旅市场发展,以往被弃用的土楼重新热门起来。产权不明导致的纠纷时有发生,对保护、利用、传承与推广造成诸多障碍。确权登记工作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明确产权是保护及活化的首要前提,通过确权,不仅能为土楼保护提供法律依据,还可强化资源活化利用,助推文旅经济发展,提升土楼价值影响力。”南靖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陈武艺说,经详细梳理,南靖选择书洋镇、梅林镇的150座土楼作为确权目标。
土楼确权面临多重挑战,由于每座土楼产权关系复杂,百年间经历多次分家、继承,原始凭证多已遗失。公共空间权属不清,走廊、天井等区域使用权界定困难。部分土楼闲置率高,村民对确权积极性不高,认为“祖传房子,办不办证都一样”。
针对难题,南靖县采取系列创新举措:组织专业测绘团队精确测绘,建立完整空间档案;成立由多部门组成的工作专班,深入各村收集历史资料,梳理产权脉络;对存在争议案例,邀请村中长者参与调解,运用传统智慧化解纠纷。
实际操作中,对能提供完整权属证明的,依法办理;对有权属争议的,先调解后确权;对无法确定权属的,暂缓办理并记录。这种灵活务实的方法,既保证规范性,又体现了对历史与现实的尊重。
“终于拿到这本证了,我内心非常激动,以后的老房子传承保护都有了依据。”书洋镇石桥村村民张东圳接过崭新的不动产权证时激动不已。
漳州市自然资源局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非世遗”土楼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全市“非世遗”土楼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目前,全市列入“非世遗”文物土楼和非文物土楼名录任务清单的共有1438座,截至目前,已办理76座、颁证369本。随着确权工作的推进,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更激发居民参与保护热情,为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命力,助力乡村振兴和文旅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