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天马山
正值九九时节,今日一早,与友人如约出发,游览念叨多年的天马山,寻访国有天马林场护林站。便利的交通,不到20分钟,我们就驱车到了天马山山麓,开始沿山而上。海拔750米的天马山,就在县城一抬眼便看得到附近,屹立在县城的东南方向。护林站就坐落在天马山顶下的不远处。当年国有天马林场可是一块响当当的牌子,那时护林站交通十分不便,人来车往,很是热闹。而如今,道路交通改善好多,不论林场职工,还是山上的村民,多数已搬到县城周边居住,平时只剩下个别守山的人家。一眼望去,都是一片紧挨一片的琯溪蜜柚果园,人们白天上山干活,晚上下山居住。原先护林站聚居地那种温馨和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早已销声匿迹了。
拐了几个弯,爬过几段坡,遇到几拔买卖柚子的人车堵着路,一个小时后到了山峰下的护林站,兜兜转转却没见到几个人,特别的空荡而寂静,感觉是一处鲜有人光顾角落,目光所及,站区周围的环境以及房舍,陈旧而破落,荒弃而肃瑟。许多事物大抵就是这样,经历过发展壮大,辉煌鼎盛后,大概率开始走下坡路,逐渐就走向萎缩淘汰,冷清落寞。一处曾经闹热的场所也是这款,大半个世纪,也经历了这么一个,从热热闹闹到冷冷清清的过程。曾经几多风风火火,最后归于几多寂寂静静。这便是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尽管是客观现实,还是给人留下冷峻而落寞的况味,一种已逝时光,些许酸涩,些许温暖的回忆。
不过,天马林场新建的场部可新式了,不再像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多是眼前这种简陋而低矮的土坯墙,砖瓦房。拿过去艰苦年代,与现在条件好很多相比,只能说,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年,社会发展步伐大,各方面提升显著,整个环境变化变迁也特别大。一个山区林场的变化就这么厉害,大大小小的城镇就不用说了。所以,经常听人感慨,一个地方,一旦离开久了,好多年后再回来看,都认不得,都找不着北。这或许是几十年来城镇化整体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这种进程疑似进入平台期多年了。
吹吹清新的山风,出出酸稠的热汗,再听听山寨过七旬的老书记讲天马山过往与今时,抚古追今,似吟唱一首天马山之歌。一代代山区人,日复一日在天马山上耕作,老话所言,靠山吃山。
走走看看,家门口的山山水水;坐坐聊聊,故乡的风土人情;穿越时光,领受历史沿革与迭代变迁。旅游对出游人的要求高一些,没有较好的体能,出门是不轻松的。与出远门旅游相比,本地行就轻松许多,还不到中午,我们就已回到家了,不影响日常生活节拍,不紧不慢地走一遭,一样有所体味,有所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