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惑·平和·文脉
打小就听说过“平和”,它是与柚子绑定的清甜符号。“平和”二字便随着柚香刻进了记忆里,从不知这比脑瓜还大的大甜柚故乡藏在何方,也不曾追问过它与我的距离,只当是个藏着果香的遥远地名。
年岁渐长,那份关于“它在哪里?”的好奇,依旧悬在心头,未曾消散,终究还是缺了一句“它离我有多远?”的答案。因为不曾想有一天会抵达,所以这份“好奇”一直没有答案。
在柚香溢满的深秋季节,不追人潮,只向山水行——终于邂逅“福建平和”,这个自带温润静好的名字,念起来便会让人心生安然。一脚踏入——在故居里品一味浪漫,在山水间觅一份宁静,于古韵里探一段故事……
循着草木清香,走进坂仔林语堂故居。青灰檐角翘立如展翅欲飞的雀鸟,静静驮着岁月晨光。白墙映着黑瓦剪影,红地砖在光影中晕开淡淡暖意。驻足檐下,指尖轻触斑驳木梁,仿佛能触到文学大师童年时的温度——或许正是这方山水间清风流云,滋养了他温润平和的文脉,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通透与豁达,早已深深烙印在老宅每一寸肌理中。
老宅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下,宛如一幅被晕染开的水墨画,墨色浓淡间皆是禅意。陈列架上泛黄手稿字迹隽秀,记录着大师伏案疾书的日夜;一旁展柜里,四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荣誉是没有张扬的炫耀,却在沉默中诉说着文字的力量。这一切,恰似一首蕴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字里行间都是岁月沉淀的经典与美妙。
走出老宅,沿着小径缓步前行,花溪静静流淌,溪水映着绿意与天光,微风拂过,水面泛起粼波,为这水墨般“玉堂”添了几分灵动。立于溪边远眺,老宅、古木、流水相映成趣,仿佛一条跨越时空的长廊,一端连着大师的童年岁月,一端牵着来自远方的你我。此景此情,不必刻意追寻,只需静静感受,便能读懂山水与文字交融的诗意,读懂一位文学巨匠与故土的深情羁绊。
来柚都,琯溪柚林当然是要去的。车窗外,丘陵连绵,层叠柚林顺着山势铺展,正是柚子炫酷季节,满山满树满眼都是“柚”惑。青黄相间的果实挂满枝头,像缀满的深秋灯笼,远远望去,仿佛一片涌动的金绿浪潮,很是壮观。平和柚林藏着五百年的光阴故事——相传当年一位官员将柚苗带回故土,没想到竟在这片温润红壤上枝繁叶茂,如今已蔓延成“柚海”,成为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底气——一粒黄金柚,一条致富路。
风穿过林间,带来沁人柚香,混着泥土湿润与草木清新,让人不自觉放慢了呼吸。路边、农户门前,竹筐里堆满了蜜柚,果皮金黄饱满,带着自然白霜,那是新鲜的印记。文友说,平和人种柚从不用催熟法子,那份顺应时节的从容,就像过日子般踏实。
踏入柚园深处,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在地面投下斑驳光影。不远处百年老柚树枝繁叶茂,树干粗糙,纹路深浅不一,这是风雨与岁月留下的印记。柚农说老树结出的果子,甜度更足,咬下去,每一口都是跨越百年的清甜,带着时光沉淀的醇厚。
站在柚园高处远眺,远山如黛,云雾缭绕。柚林无边无际,风吹过,枝叶轻摇,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故事。脚下土地,既孕育了清甜蜜柚,也沉淀了千年文脉与红色记忆,更滋养了当地人从容通透的性情。这一刻豁然顿悟:为何“平和”能让人内心安宁——这里没有急功近利的浮躁,只有顺应时节的耐心,只有藏在烟火里的踏实,正如我们走过半生,在风雨中沉淀,在取舍中成长,终会懂得与自己和解,与岁月温柔相处。
平和的静,不只在柚香里,更在千年文脉与古街温柔交融中。
夜色漫过古城,随一行文友循着氤氲古韵踏入街巷。沿街红灯笼亮起,暖黄的光晕漫过斑驳砖墙,将街巷染得温柔。墙角不知名的藤蔓,绿意盎然地缀在土黄色砖墙上,添了几分生机。青石板路被月光磨得温润,被行人磨得光滑锃亮,每一步踩下去,都似叩响一段尘封往事,每一道纹路都藏着往来行人的故事。偶见一两个留守的古稀老人坐在门口的竹椅上,慢悠悠地摇着蒲扇,用软糯的闽南语闲话家常,语速平缓,像溪水般从容。这慢悠悠的、与时光对望的模样,混着晚风里的草木香,让旧时的烟火气与眼前的古韵悄悄缠绕,便是生活最真的美好。
夜游时光,温柔却有力量。林语堂文学研究会的书卷气,与舞协的灵动、作协的笔墨意、美协的色彩感相互交织,使得原本寂寥的古街飘起了墨香与韵律,多了一份人文气韵与鲜活生机——不再是单纯的旧时光沉淀,更有新思想与创作在老建筑里生长,既守住了古街静谧底色,又添了份可感可触的烟火气与艺术温度。
漫步古街,仿佛亲历“时光煮雨,岁月缝花”的诗意,那些藏在街巷里的温暖、古韵里的从容,以及此刻彼此遇见的细碎美好,都让每段旅程、每段岁月变得值得。
更令人动容的是平和的红色底蕴与人文风骨。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曾见证革命岁月,讲解员深情讲述着先辈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的故事,字里行间的热血与坚守,令人肃然起敬。
而三平寺的晨钟暮鼓,又为这片土地添了几分禅意。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寺,藏在深山林壑间,寺门古朴庄重,寺前千年古樟苍劲挺拔,枝繁叶茂如伞盖。香火缭绕中,僧人诵经声与远处鸟鸣交织,低沉婉转,让人内心生出莫名的安宁。寺内“三平祖师公”传说家喻户晓,祖师公倡导“和为贵”理念,早已融入平和人的血脉,让这片土地既有革命先辈的坚韧,又有佛家的通透,刚柔并济间,让“平和”二字有了更厚重内涵。
在阿贞向导的引领下,沿着蜿蜒小径和石阶在峰林间或穿梭或拾级而上。途中可见奇峰怪石嶙峋,或如猛兽蛰伏,或如仙人远眺,形态万千。阿贞说,遇到雨季,飞瀑流泉倾泻而下,水花飞溅,水声潺潺,山峦更添几分灵秀。远处云雾缭绕,如轻纱漫舞,近处香烟袅袅,似仙境氤氲,身在此间,早已分不清是在尘世还是云端。
山间最是清净,静坐片刻,只觉云卷云舒皆入画,风穿林叶似禅音。空气中浮动着香火气息,缠绕着草木清新,心头积攒的烦恼,仿佛都被这禅意悄悄吹散。双手合十,心中默念,虔诚跪拜,让心灵得到温柔滋养,褪去浮躁,重拾平和。
登临灵通山巅,凭栏俯瞰瞬间,胸中浊气尽数散去,只剩豁然开朗的妙境。立于高处望远,七座主峰如七颗璀璨明珠,错落镶嵌在大地之上,峰峦叠翠间尽显山川磅礴之美。
从灵通山下来,我们继续驱车前往大溪镇庄上村,去观赏世界上最大的土楼——庄上大楼。
庄上大楼静卧于平和山水间,一湾清水塘如镜面铺开,倒映着土楼的巍峨轮廓与天光云影。塘水澄澈见底,微风拂过,泛起细碎涟漪,将周遭喧嚣轻轻荡开,只余满心安宁,疲惫与浮躁都在此刻被温柔治愈。
这座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土楼,以夯土为骨、砖石为肌,每一块砖都浸着岁月痕迹,每一片瓦都藏着光阴故事。踏访千年古楼,循着古韵脉络前行,指尖触过老墙,脚下每一块青石板,鹅卵石泛着温润光泽,仿佛能听到历史回声。那些藏在砖瓦间的过往,成了想解锁的旧日故事。
推开吱呀作响的旧木门,时光仿佛在此刻静止,抚摸着粗糙厚重的墙体,仿佛能穿越时空,触到先辈们劳作的温度。斑驳墙面、错落窗棂、盘旋廊道,无不承载着家族的迁徙与繁衍、邻里的守望与扶持,将闽西南人文底蕴与历史沧桑,沉淀成最动人的模样。
旅行最深处是文化。这座典型清代建筑,虽微修过,仍保留着当年风貌。土楼独特的客家建筑艺术,是客家文化的精髓,见证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印记,承载着深厚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
深秋的风卷走了最后一片落叶,停在了末尾,也藏起来了许多故事。原来,那些年魂牵梦萦的“平和”,从来都不远。它藏在童年吃过的那口柚甜里,藏在成年后念念不忘的牵挂里,更藏在半生跋涉后,终于抵达的安然心境里。
邂逅平和,遇见您,是旅途的圆满,是圆满的收尾,更是岁月馈赠,还有未竟的期待——让一颗历经风雨的心,在柚香、文脉与烟火中,寻得真正平和与清甜。
人有语,物有声,万物有灵。看过世事起伏,才懂这“平和”二字,既是地名,亦是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