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613期>正文

沧桑无名楼

作者:罗龙海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张艳珍  日期:2025年11月10日

303.jpg

每次走进位于平和县五寨乡寨河村的这座“秃头土楼”,我的内心都无比震撼,逗留期间萌生无比的遗憾,离开时脑袋里挂上个大大的问号,萦绕着不尽的谜题。它的“秃”,不仅是建筑顶上的“硬秃”,更是史书典籍上的“软秃”。这不得不令人心生疑惑。如此鸿篇巨制的建筑,不应该是籍籍无名之辈的手笔,它必定是一方豪杰巨贾的血汗结晶,或是“王侯将相”的末世遗存。但它就是找不到一丝直接的证据来证明自己,证明土楼的性质与楼主的身份。

现在所有关于这座土楼的“民间说”“官方说”,都是从平和及周边县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来“旁敲侧击”,口口演绎,令人遐想。

没有名字,成了这座土楼最显著的特征。

302.jpg

秋风渐起时节,我又一次陪同远方的客人,从狭窄的侧门迈入无名楼,目光再次掠过楼内已被泥土填满的古井、被风雨侵蚀的石磨。高大的墙体投下大片阴影,呵护着翠绿的青苔。秋阳依然热烈,一如往昔,赋予这片颓败的“寸土”以温情和热度。

恢宏的气势却没有配以相应气派的“豪门”,没有匾额,正门狭小一如侧门,坐南朝北的坐向也有违闽南古建筑的传统,主人到底是来自何方?内方外圆的建制,外墙一至三楼没有开窗,只留有瞭望孔(射击孔),它到底在防备什么力量的袭扰?如同昂首大地的猛兽,却也时刻担忧着不可预期的摧毁。

墙体是闽南常见的夯土与卵石所筑,如今已爬满了薜荔与青苔,雨水在墙面冲刷出岁月的泪痕。窗棂早已朽坏,像一双双失明的眼睛,空洞地望着外面的世界。你站在它面前,能感受到的不仅是宏伟,更是一种巨大的沉默——一种将喧嚣往事都吞咽下去,化作无言沉重的沉默。

它,就这样静静地站在寨河村的时光里,仿佛一位刻意隐去了名讳的倔强老者,只以一身斑驳的风霜面对来访者,用它巍峨和伟岸的身躯提示曾经辉煌的崛起史。

它为何而建?是明末清初飘摇中某位客商荣归故里的衣锦证明,还是某代乱世里一方乡绅为守护宗族而筑的堡垒?

我们已无从考证。它的身世被时间刻意模糊了,这使得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具体的故事,反而成了所有故事的“容器”。它或许见证过楼内家族的悲欢离合,听过孩童的琅琅书声,也或许在某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庇护过惊慌的村民。那些具体的悲喜,如同墙角的尘埃,早已落定,消散无形。

而这正是所有造访者共同的追问:能够盖起这般规模的土楼,在当地必定根基稳固、社会关系牢靠,是何变故导致它一夜之间“人去楼空”,直至今人无从寻觅?

同行的土楼研究者说,这无名之楼留给当代最深的沉思,或许正在于这种“无名”本身,“在我们这个急于命名、急于定义、急于为一切赋予“意义”的时代,它以一种彻底的匿名状态,对抗着功利主义的解读,不承载某个确凿的“历史名人”光环。”它仅仅是一种存在,一种曾经鲜活的生活最终归于沉寂的必然过程。它提醒我们,历史的主体,从来不只是那些青史留名的英雄将相,更是无数像这楼宇的建造者、居住者一样的无名个体。他们的渴望、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忧伤,共同构成了历史的深沉底色。

我们穿行于光鲜亮丽的现代都市,习惯于一切事物的“有用论”。而这栋无名楼的“无用”——它的荒芜、它的残破、它的静默,恰恰成了一种最深刻的有用。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变迁的无情与必然;它也是一声叩问,让我们在疾行的脚步中暂停,思考何为真正的留存,何为虚妄的追求。

最终,它或许会彻底坍塌,重归泥土。但此刻它站立的样子,已是一种永恒的姿态。它告诉我们,文明不仅是创造与崛起,也包含着衰败与沉淀。如今,当地政府正在竭尽所能地维护修缮,活化利用,古为今用,竭力从岁月的尘埃中提炼它坚韧的精神价值。真正的历史沉思,不是对过往辉煌的简单怀旧,而是学会从一片废墟的沉默中,听懂那跨越百年的、关于生命、时间与存在的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