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613期>正文

文心伴禅意,山海识平和

作者:⊙柯明丽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张艳珍  日期:2025年11月10日

403.jpg

带着秋的凉意,周末我与几位文学友人一同踏上了平和之旅。此行无乎打卡,只为在文字与山水的交融间,寻一份久违的沉静。

首站便是坂仔镇——林语堂故居。青瓦白墙静立在乡野间,院内的凤凰木已显葱茏,一如先生笔下“半亩园田半亩书”的闲适。我们轻步走过先生幼年读书的房间,案上的旧书、墙上的老照片,仿佛还留存着他笔尖流淌的温度。友人们不时驻足低语,从《京华烟云》的家国情怀聊到“幽默人生”的处世哲学,连空气中都似飘着墨香,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了与文学大师的隔空对话。在林语堂故居旁边是当地文旅部门正在打造的语堂风情街,而如何使用林语堂先生这张名片打造本土文旅,也是需要当地文旅部门用心用情用文化赋能去挖掘创造。

午后稍作休整,驱车前往三平寺。这是一座千年古刹,始建于唐朝年间,唐宣宗时期受封“广济大师”,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不同于寻常寺庙的喧嚣,三平寺的禅意藏在石阶的青苔里,藏在古樟的虬枝间。我们跟着信众缓步而行,听景区讲解员介绍三平祖师“济世救人”的传说,友人突然感慨:“这便是文字里最动人的‘善’,无需雕琢,却能流传千年。”

次日清晨,我们向灵通山进发。车子盘山而上,窗外的云雾时而散开,露出奇峰怪石——“灵通大佛”端坐山间,灵通岩倚挂在崖壁,山壁上还依稀可见曾经攀岩的石阶,当地文友还生动描绘他曾经踩过的印迹。面对眼前灵动的景致,友人们纷纷拿出手机拍摄,记录山势,描摹云雾,我则倚在一块青石上,听山风穿过竹林的声响,忽然明白为何古人总爱以山水入诗:这般壮阔与秀美,本就是最天然的文字。

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庄上土楼。这座“世界最大土楼”如一座环形城堡,墙体上的夯土纹路里,藏着数百年的光阴。我们沿着内环的廊道漫步,触摸着斑驳的木梁,听宗祠后人叶老师为我们讲家族聚居的故事。土楼中央的祖祠里,阳光透过天井洒下来,照亮了案上的族谱,友人间有人轻声念起族谱上的字句,那一刻,土楼不再只是一座建筑,更成了承载乡愁与记忆的“活化石”。

说起平和的味道,满山的琯溪蜜柚,都是阳光的味道。在大溪还品尝到特色美食:豆干、烟肠、米粉,友人们边吃边笑,说这趟行程,不仅饱了眼福,更暖了胃,也润了心。

两天行程丰满而充实,到家的晚上迫不及待地拜读了平和文友梦秋痕的中篇小说《路边的石头》,内容情节引人入胜,朴实如实,通过此文我又认识了平和的一家早餐店、一锅大鼎饭;一个九曲村、一条九曲溪、一座擎天峰、一个巨石洞;受教于小说中领导的铁腕手段和刚柔并济的驭人之术;以及理解作者热衷石头的缘由。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

与文学友人同行,最大的幸事便是能以文字为桥,在山水与人文间读懂平和的魂——这份魂,藏在历史里,藏在自然中,更藏在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