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水电情缘
父亲1958年于云霄马铺枧河中心小学高小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本被学校保送云霄师范班深造,却因家境困难、年纪尚轻,爷爷担心路途太过遥远,竟未能成行。然而父亲并未气馁,15岁的他返乡学木匠、干农活,投身农村建设,参与水电站、桥梁、公路等工程,从此与水电、桥梁事业结下一生不解之缘。
上世纪六十年代,没通电的乡下夜晚总是漆黑一片。水电站建设成了当务之急。但当时技术人才极度匮乏,全靠群众用智慧和力量攻坚克难。父亲主动购买《农村小型水电站》等书籍,如饥似渴地钻研,将所学毫无保留地倾注在家乡水电站的建设中。
大尖峰下的平和县国强乡泮池村,地处漳江源头,水源丰沛,为小型水电站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家乡人利用这一优势,为解决用电需求,陆续建成“上、中、下”三座小型水电站。其中最早开工的“下水电站”水力最足。那年父亲才23岁,他却挑起负责测量、设计、施工、设备购置及水轮机安装的重担。全村人齐心协力,筑水池、挖水渠、建厂房,工地上号子声此起彼伏。1966年,“下水电站”建成投产,15吨产能的糖厂配套设备与10千瓦发电机组一启动,全村顿时沸腾。我家所在的田中村,那年有个男孩出生,其父特意取名“建成”,说要让娃一辈子记得这亮堂的日子。父亲站在轰鸣的机房里,看着灯泡第一次亮起时村民们惊喜的笑脸,眼眶湿润,心潮激荡。趁这股热乎劲,1969年“上水电站”和1972年“中水电站”也先后完工,这三座电站让泮池村彻底告别黑夜,碾米机转动的声响成了山间最动听的乐曲。
此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父亲还参与了国强乡三五村“红龙坑水电站”、岩坑村“台玉贯水电站”、坂仔镇和平村“大畓湖水电站”等建设。时至今日,“红龙坑水电站”的厂房和机组仍保存完好,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这些地方,父亲生前故地重游时,父老乡亲总会拉住他的手,感谢他当年无偿的技术支持,这份情谊至今仍被念叨。1978年,国强公社改造“宫仔山”为梯田,父亲负责抽水机站建设,他踩着田埂勘测的身影,成了山间最醒目的风景。物资匮乏年代,父亲与无数建设者一样,吃苦耐劳、自力更生,哪里需要就扎根哪里。这份互助热忱、不计回报的担当,正是那代人艰苦奋斗、奉献无悔的精神写照。
最让父亲自豪的是国强最大的“闽潭水电站”。它位于大芹山下的三五村闽潭村小组,水力更为充沛,具备建设大型水电站的天然优势。国强大桥建成后,为改善供电,1979年,公社决定在此修建这座电站,随即成立指挥部,并于当年开工建设。公社党委得知他参与过桥梁建设,还主持过泮池村三座水电站建设,是当地难得的技术人才,于是任命他为指挥部施工组长,负责拦水大坝选址、水渠测量、厂房建设及机组安装。该工程规模浩大,全公社各大队派民工轮值,自带粮食参与建设——在三五村后溪河段筑拦水大坝,在山体岩石中开凿3公里水渠,最终引水至闽潭村小组建电站。建设中困难重重,父亲索性把铺盖搬进工地临时工棚,日夜守在工地上。他对质量要求严苛,踩着泥泞监督大坝施工,强调:“拱形大坝的砌石要严丝合缝,砂浆填实,绝不能漏水!”测量水渠坡度时,他趴在泥里用水平仪校准,一趴就是半个钟头,起身时浑身是泥,还笑着说:“差一厘都不行,水流不畅,发电就难了。”
历时三年,1982年,“闽潭水电站”建成投产,彻底解决了国强电力紧缺问题。合闸送电那天,父亲站在水轮机旁,看着仪表盘上跳动的指针、听着机器的轰鸣,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因贡献突出,他被留任为技术员,负责故障排除、水轮机维修养护等,为电站生产再出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随着水电事业发展,小型水电站并入国家电网。父亲顺应时代,积极参与网改。这项工作让农村用上更可靠的电,为后来家电普及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父亲已离世十年有余,“闽潭水电站”仍在运行发电。今年回去看大坝,父亲的老友、当地的乡贤陈双惠说:“你爹当年建的坝,四十多年了,还这么坚固,一点水不漏。”阳光洒在坝体上,整齐的石块在光影中棱角分明,尽显父亲一生的一丝不苟与果敢坚毅。
时代在进步,农村小型水电站虽渐成历史,但机器转动的声响、灯火亮起的温暖,永远刻在乡亲们的记忆里。父亲的水电情缘,是一代人的缩影——他们用双手打破闭塞,让光明照进山野。如今每当看到国家水电建设的辉煌成就时,父亲当年在工地忙碌的身影总在眼前浮现,他那份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劲儿,永远照亮着我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