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环溪楼
在平和坂仔东风村的广袤土地上,七座土楼依北斗七星方位静静矗立。它们如坠入凡间的星辰,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守护着这片灵秀之地。文友的文旅视频如一把时光钥匙,开启了我探访七星土楼的心愿。天朗气清,我独自驱车前往心心念念的环溪楼。
蜿蜒的水泥路直通楼前。下车驻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保存尚好的三层圆形土楼。岁月在花岗岩砌成的矩形门框上留下了光滑的痕迹,门楣上阴刻"环溪楼"三字,行楷笔力遒劲。两侧楹联刻着:南山佳气护长垣规模豫大,北斗祥光辉画栋景象昭明。近一米厚的门洞由花岗岩严丝合缝地垒砌而成,堪称建筑奇观。
踏着被时光磨平的石板走进楼内,楼心平整的石板地面令人震撼。精细打磨的石板铺就精美的几何图案,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站在楼心环视,三层楼阁共14单元30开间,三楼连廊相通。每个单元的门框皆以花岗岩打造,门簪上雕刻着形态各异的瑞兽,寄托着楼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门边的花窗别具匠心,用镂空红砖拼接成各式图案,无一重复。
正对大门的老厅堂保存最为完好,家族先祖的牌位依然静立其中。其他房舍则命运各异——有的结构尚存,有的已坍塌成墟,野草藤蔓在断壁残垣间肆意生长。破败的墙垣上挂着几位老人的照片,仿佛还在守望着这座祖居。虽然土楼外观依旧气势恢宏,但内部的荒芜景象,不免让人产生人去楼空的苍凉之感。
走出主楼,门口广场两侧是环溪楼的外环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侧入口处的通透隔墙——用一根根石柱垒砌而成,中间设门,门上盖瓦,瓦片两端的燕尾脊轻盈翘起。这种既通透又防盗的建筑设计,实属罕见。
信步向左走入外环,跨过石门,只见单层瓦房环抱主楼。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几乎被荒草吞没,唯有开头的几间尚可辨认。废弃的风柜、竹椅和铁锅散落门前,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生活气息。在这片荒凉中,竟有一辆摩托车停在一户门前——这是整个外环建筑中唯一还有人烟的地方。
走进这间闽南风格的大厝,才发现其布局比寻常农家宅院更为讲究。每户都是上下两进,中间围合一方天井,形成通风采光的巧妙布局。下厅红砖铺地,左右各设房间;穿过廊道便是更为开阔的上厅,同样左右各设房,屋顶较下厅更高。这样精致的宅院连成一片,组成环溪楼独特的外环景观。
屋内两位正在忙碌的人并非房主。那位高个壮汉告诉我,他来自邻村,与房主儿子相熟。老房主已经过世,老太太数月前搬去与儿子同住。见房屋空置,他便租下来,准备给来自江西的柚子采摘工队暂住。旁边那位电工正在检修线路,让这间老屋重新焕发生机。
也许,这些外来务工者将成为环溪楼最后的居民。这座美丽的土楼已经完成了它庇护世代子孙的使命,渐渐走向另一种存在方式。这样的变迁,令人不禁唏嘘不已。
从空中俯瞰,环溪楼恰位于北斗七星的瑶光位,与宾阳楼、庆阳楼、薰南楼、黄墘楼、后厝楼、五美楼共同组成地上星河。更奇妙的是,从五美楼延伸至北极星的方位,正好指向文学巨匠林语堂的故居。是巧合还是天意,我们不得而知,但林语堂的思想确如北极星般照亮中西文化交流之路,恰似这片土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最佳印证。
古人将天人合一的智慧融入这片土地,留给后人无尽的惊叹与思索。每一座土楼都是一部立体的历史,即便渐渐失去居住功能,它们依然如星辰般,永远闪耀在闽南的文化苍穹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