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渡槽

在福建平和南胜镇与坂仔镇的交界处,一座气势不凡的建筑毅然挺立在岁月的洪流之中,它,就是“白云渡槽”。它是我记忆里一座不可磨灭的地标,在家乡南胜与工作地县城小溪镇的必经之路上。我无数次地从它的胯下匆匆而过,每每见到它,便觉得离家近了。
“渡”就是水流动的意思,“槽”指的是两边高中间凹的水渠。“渡槽”就是通过一种架空的水槽,用于远距离大高度来输送水流,灌溉田地,排洪泄沙。白云渡槽高耸天际,与环绕四周的山岭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雄浑壮阔的山水图景。据了解白云渡槽始建于1971年初,于1972年秋落成。它宛如一部凝固的史诗,尽显独特建筑风姿。其为梁式结构,“十四石墩擎浩宇”,每拱石墩间隔20米左右,全长约300米,布局规整,秩序井然。支撑渡槽的空心石墩皆由大小相近的条石块精心垒砌而成,错落有致,仿若天成。最高两组架构高达48米,似欲凌云,靠山最低处亦有14米,高低呼应,沉稳大气。顶端渡槽以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远远望去,恰似一条巨龙横卧在广袤的大地上,蓄势待发。
凝视着它,油然而生的敬意在心中升腾。白云渡槽,无疑是那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它犹如一位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智者,周身散发着神秘而独特的气息。上个世纪70年代,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科技尚不发达的特殊时期,人们是以怎样无比坚定的信念筑起这样的一座历史的丰碑?
我的公公是众多建设者中的一员,每当回忆起当年热火朝天的建造场景,他总是兴致勃勃,眼中闪烁着自豪与激动的光芒。他说,当年参与渡槽建造的全职民工有100多人,来自南胜各个村庄。当建造白云渡槽的重任降临之时,各个南胜自然村迅速响应,毫无怨言地肩负起搬运石块的艰巨使命。南胜村、法华村、前山村、龙心村、云后村、义路村六个自然村负责建造两到三墩的巨型石墩,所需石料取自南胜法华村径子水库旁。在那个交通极为不便的年代,这段只有几公里路程却充满了艰辛。然而,距离和困难丝毫没有动摇人们的决心。南胜镇各自然村合理有序地分配任务,男女老少齐上阵,肩挑背扛,硬是将沉重的石块从十几公里外运至建设现场。每一块饱含着汗水的石头,都承载着村民们建设美好未来的殷切期望;每一步坚实有力的前行,都深深烙下了属于那个年代的独特印记。大家怀揣着为集体谋福利、为人民做贡献的朴素理想,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项伟大的工程中。尽管施工现场条件异常艰苦,风吹日晒、蚊虫叮咬,劳动强度极大,但却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在当时,没有轰鸣作响的现代化机械设备,一切工作都依赖着劳动者们的双手和简单工具完成。这无疑是一场人与艰苦条件的顽强较量,也是智慧与毅力的完美结合。那一块块经过精雕细琢、精准搬运到位的条石,那灌注进简陋模具的混凝土,无一不彰显着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惊人的才干。他们凭借着粗糙却无比有力的双手,描绘出宏伟壮丽的建设蓝图;用坚韧不拔的脊梁,扛起了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在上个世纪70年代,集体主义观念深入人心,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为了集体的利益,甘愿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力量。
尤为可贵的是,南胜镇负责兴建渡槽,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心血,最终享用成果的却是坂仔镇。“东坑三年不大旱,猪母也能戴金顶链。”这句农谚记载着坂仔东坑村严重缺水的历史。南胜人民兴建渡槽,引南胜子坑水库的碧水,历经两级水力发电厂的能量转化,经渡槽毫不吝啬地润泽着东坑村的数千亩良田。这种无私奉献、不计回报的高尚精神,正是那个纯真年代的真实写照。
白云渡槽建成后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福祉,直至今日,白云渡槽依然坚守岗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澈的水流沿着渡槽悠悠流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农田,为农作物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悉心守护着这片土地的丰收与繁荣。它不仅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更为乡村的持续进步奠定了坚实根基。
白云渡槽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承载着那个特殊时代的厚重记忆。它是那个艰苦奋斗、激情燃烧岁月的不朽象征,见证了人民群众在面对重重困难时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战天斗地的豪迈气概。在国家建设的艰难征程中,无数像白云渡槽这样凝聚着人民智慧与力量的伟大工程拔地而起,它们犹如一座座灯塔,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磅礴动力,激励着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宏伟目标而不懈拼搏。它是大地的忠诚守护者,是历史的无声见证者,更是人民群众伟大精神的永恒象征。
白云渡槽,“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你扎根大地,守望着四季更迭,灌溉的是农田,延续的是生机。那些建造你的动人故事,是岁月沉淀的珍珠。时光流转,你不仅是实用的水利设施,更化作文化符号,融入乡土记忆。你如一部无言典籍,静静散发墨香,让每一个走近的人,都能触摸历史的温度,汲取奋进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