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湾掠影
漳州的九十九湾,蜿蜒纵贯南北,细密交织的水网,如同大地的血脉,千百年来,滋养着两岸广袤的田野、葱郁的山林,勾勒出一幅波光潋滟的闽南水乡图景。
九十九湾的生命之源始于内林村,亦称翰林村。这里是九龙江北溪支流汇入湾区的首站,清澈的溪水自北向南奔流,最终在湘桥村与西溪相拥,奔向东海。北溪与西溪虽同属九龙江水系,却因两米的水位落差,造就了九十九湾动静相宜的独特韵律。这条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水脉,不仅是漳州平原的生态廊道,更是闽南水乡文化的鲜活见证。穿越时光长河,唐宋地图已见其踪,明清县志更清晰标注沿岸村落。九十九湾的水声里回荡着码头商船的喧嚣、灌溉水车的吱呀、浣衣女子的笑语……它像一位沉默的史官,见证着漳州从蛮荒之地到鱼米之乡的蜕变,承载着闽南人敬水、用水、治水的生存智慧。
2001年,在朝阳镇樟山商周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揭开了漳州地区3500年前的文明面纱。这处闽南地区最重要的先秦遗址,以其丰富的出土文物彻底颠覆了漳州“蛮荒之地”之说。令人惊叹的是,这处见证早期文明的遗址,与九十九湾仅相距不过800米。蜿蜒曲折的水道自远古时期款款而来,其名“九十九湾”的由来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却始终保持着连接九龙江北溪与西溪的重要功能。在漫长的岁月里,九十九湾静静流淌,既见证了樟山遗址代表的史前文明,更串联起漳州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最终成就今日水城相依的独特格局。
河流,永远是一座城市最珍贵的馈赠。它不仅是地理上的血脉,更在精神层面给予城市开阔的胸襟与通达的智慧。九十九湾的河水滋养着沿岸村庄的炊烟,灌溉出沃野千里的丰收图景。繁忙的码头见证着舟楫往来的商贸盛况,承载着整座城市的繁荣梦想。这里的水路记忆尤为辉煌,明末清初,郑成功以九十九湾为枢纽,构建起东南沿海国际贸易网络,即便在清政府“迁海令”的阴霾下,这条水道依然顽强地延续着航运使命,直至20世纪60年代,码头的帆影才渐渐淡出历史舞台。300年航运不辍,九十九湾用粼粼波光记录的不仅是物流的往来,更是一座城市面向海洋的开放胸怀。
作为九十九湾的源头活水,朝阳镇登科村内林自然村,又称翰林社,承载着这条母亲河最鲜活的记忆。村里上了年纪的村民都对这个村庄怀有记忆,他们一一为我们勾勒出20世纪40年代的水乡盛景。那时内林河道有船只行驶,300米长的河岸两侧店铺林立,整日人声鼎沸。这条水路是名副其实的“黄金通道”,村民们将糖盐粮果等装上乌篷船,经下尾张、翁建直抵湘桥,最终运往石码、海澄、港尾甚至厦门等地,返程时又载回生活必需品。正是这般“百货随潮船入市”的繁华,让翰林社赢得了“内林街”的美称。但内林街的荣光不止于商业。据明万历《漳州府志》记载,早在明朝初期,应当地人杨彦章、洪乾的请求,知府钱古训、知县刘孟雍在这里创办了“芗江书院”,祀朱文公,以陈淳、黄干、刘宗道配。从明清两代的琅琅书声,到民国时期,九十九湾的源头之水,始终吟唱着商贸与文教交织的动人乐章。
2015年9月,“闽南水乡”项目如春风拂过九十九湾的千年水道,开启了这条母亲河的复兴之路。作为项目示范段的压轴之作,湘桥村完美诠释了“水乡复兴”的深层意义。2.5公里的示范河道不仅完成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基础工程,更通过精心的景观设计,让水的灵动与人的智慧相得益彰。站在历经数百年的“大夫第”“翰林第”“贡元第”“进士第”等明清古厝里,在阳光下的门楣四处望去,层层光影将古厝拥抱其中,过去和未来在这里交织成画。在光影里仿佛可见阿嬷坐在褪色太师椅上缝补蓝布衫,门外,小曾孙绕着天井疯跑,惊得红鲤甩出水珠,溅入洗墨池,阿公从八仙桌底摸出铁皮盒,盒里装着民国连环画,还夹着几块冬瓜糖。时光流转,古庙飞檐挑着千年不变的月光,玻璃幕墙的新厝将流动的霓虹裁剪成几何光影,与飞檐的剪影在夜色里重叠。巷口的奶茶店飘着甜香,火锅店里红油翻滚的咕嘟声和海鲜排档的鲜气混在暮色里蒸腾成一片人间烟火。石拱桥上驻足的人们,望着两岸灯火明灭。有人举起手机定格风景,却不知自己也成了别人镜头里的一抹剪影。这永不停歇的人间戏剧,每个瞬间都在同时上演着开场与落幕。
一条河与一座城的守护,是时光最美的契约。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内林古街的骑楼,当暮色中的红灯笼倒映在湘桥的河面,沿着蜿蜒的生态绿道骑行,感受清风拂面;登上复古画舫,在碧波荡漾中欣赏两岸风光;在传统驿站小憩,品一盏闽南功夫茶;或驻足亲水平台,看夕阳为燕尾脊镀上金边。一个比肩“清明上河图”的闽南水乡胜境,正是对闽南传统生活美学的当代诠释。九十九湾的复兴,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城市文明的深度对话。掬水可触千年文明,临流能感生生不息。水波载着商船也载着诗篇,堤岸垒起繁华也垒起故事。今日的九十九湾,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朝气融汇成流。它不仅连接着九龙江的支流,更串联起漳州城的古今变迁,在粼粼波光中映照出一座城市对生态文明的永恒追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