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603期>正文

细节的独特与人物的烟火气 ——读黄水成《路边的石头》

作者:⊙张家鸿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张艳珍  日期:2025年09月01日

意识到中篇小说《路边的石头》是以一名县级领导干部为核心人物的书写时,我心中咯噔一下,为黄水成捏了一把汗。然而,读到程副随和、自然走进安鹏早餐店,且愿意与记者“我”调侃一番的时候,我的心绪随即放松,心中暗自说道“有了”。什么有了?人物的烟火气有了。领导干部之塑造,最怕脸谱化、程式化,并最终因此千篇一律。

很显然,在《路边的石头》中,黄水成塑造出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既风趣又理智,既务实又富有远见的县委领导。正因为此,自带威严的县委程副书记,是老百姓愿意走近、与之交心的领导干部。这样的人物,注定吸引读者读下去、读进去。他岂是那些惯于高高在上、素来颐指气使的官员可比的?

人物塑造之成功有赖于情节设置的独具匠心。

临时起意要带三个企业家要到山岗乡考察,程副拨通龙鑫书记电话,对方在电话那头闪烁其词,显然不在乡政府。对此,程副显得有些不耐烦。到九曲村一会,龙鑫书记才气喘吁吁赶来,程副见他那样,趁机调侃对方。龙鑫忙着向大伙赔礼,并告知母亲摔伤住院,且有视频为证。见此情形,程副有些意想不到却依旧不动声色,却不失时机地夸龙鑫有孝心。客人调研完毕返城,程副随即直奔县医院看望老人家,让司机送上大花篮。“我看龙鑫书记笑个不停,肥嘟嘟的脸上就像挂着两朵太阳花。”得知情况后,在允许的情况下,第一时间送上关心,并非人人可以做到。在他,不是为了拉近与龙鑫的关系,方便于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而是出自本心,关心他人乃他高贵性情的流淌。

正因为李木荣与林良禾两人产生冲突,林良禾于背后不断教唆村民的行径才得以真相大白。按照常理,林良禾非被严惩不可。可是,程副早就想好对策。只是严惩,对方心中不服,只要不服,对方就有故技重施之可能。严惩并非目的,融化其心中坚冰才是要义。与躺在医院病床上缩在被窝里的林良禾谈话前,他早对其过往经历熟稔于心。先来硬的,把到达病房的所有人尤其是派出所所长林惠明拉出来助阵,而后则攻心为上。“我知道你是九曲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也有过一段自己不想回忆的日子,但吃一堑长一智,你既是良禾,就不当稗草。”随即,提出请对方担任九曲溪下游水电站技术监理的想法,而后立即指出这份工作之抢手,稍有犹豫,就失去职位之可能。软硬兼施且情理兼具,仅此即“化敌为友”,实在是高招、妙招。这样的招数一出,良禾真的成为良禾,再无变稗草之可能。在程副这里,攻心为上不仅是技,更是道。为人之道,当与人为善,助力为乐,不只是显示权力的威严。

这是情节设置上的荡开一笔,稳步推进中有曲折,按部就班中有拐弯,给人柳暗花明之感。黄水成的安排不留痕迹,顺其自然,非人人可以做到。情节源于细节,细节是小说的魂,带动小说的气息;细节是小说的骨,支撑小说的结构;细节是小说的力,支撑小说的真实。小说之真实,非等同于生活之真实,而是让写出来的小说拥有真实性,具有可信度。

还有一些细节,偷偷地、悄悄地丰富着程副的人物形象,不够细心者察觉不出。这是悄悄的暗藏,也是暗藏的悄悄。或者,视作伏笔也未尝不可。为人物形象的进一步完善,埋下必要伏笔。看似不重要,实则不可或缺。

在两个记者接连触霉头之后,报社领导派出长相甜美的叶玲玲跟程副采访报道。可是,程副在政府大院里一见她立即否决,非当面否决,一转身他打电话给报社领导打去电话,说道:“我今天要去西部山区调研,来回一两百公里,你却派了漂亮的女记者跟我去吃土。”这份体贴源自县领导,给予素昧平生、仅一面之缘的女记者,实在难能可贵。他深知工作的难度,他深知尊重之必需。

得知九曲村有火情,火情因老人们而起,程副气不打一处来。在车上大为光火、呱呱不休,“不知龙鑫干什么吃的,巴掌大的九曲村,就那么一帮老人家都搞不定,成天就知道吃大鼎饭,是不是大鼎饭吃多了脑子短路了。”听到这样的话,“我”不合时宜提醒他。尽管程副马上回道,记者你少扣帽子。却也因此,嗓门明显降低。不得不说,这是极高的修养,没几个人能做到。盛怒之时被浇上一盆冷水,当领导的鲜有不迁怒的。可是,他居然做得到。可见,他是少数的几个人之一。

有血有肉的人物,本身就是推动情节不断向前的力量。这份体谅,这份包容,让程副自然而然赢得记者的信任,靠人格魅力而不是靠权力得到对方的敬畏。这是一个待人善良的人,对下级干部关心,对老百姓热心;这是一个工作霸气的人,雷厉风行、说一不二;这是一个言语风趣的人,会和记者开玩笑,让幽默与笑容调节气氛、润泽彼此关系。这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能办实事、能做大事的人。

402.jpg

很显然,这是黄水成心目中的理想型干部。即便如此,程副绝不是完美无缺的人。他有考虑不周的时候,他有左支右绌的场合,他有怒不可遏的样子,他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干部。因而,他不是标签式、概念化的人。他并非全知全能型的人物,他是扎根于现实土壤的干部。然而,现实注定与困境紧密相连,这才有后来九曲溪保护与开发的停滞不前,才会有村民们带头另起炉灶的众筹,才会有众人齐心、其利断金的气势。

以塑造地方干部形象为核心的小说,非熟悉基层工作经验者写不出。生活乃创作之源泉,虽属老调重弹,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黄水成下笔不生涩,情节叙述不阻滞,人物塑造不勉强,可以见出他生活经验累积之深厚与日常观察之细致。工作如何布置?与村民之间怎样沟通?征迁之前当做哪些准备工作?此间种种问题,皆不能概念化表达或含混叙述,非有扎实、可信的细节不可。

小说中的“我”是谁?是跟在领导身旁的记者。记者是谁?记者是采访者,也是观察者。现实中的记者,追踪与领导有关的新闻。小说中的记者,既追踪新闻,亦深入观察领导的工作作风、为人风格,观察人间世相的冷与热、人性的美好与丑陋。领导,并不是他视线中唯一关注的人,山岗乡的干部与百姓都是他视线中独一无二的人。因之,由点及面,黄水成写活的不只是程副一人,还有众多干部与许多群众。可以说,他写活的是这个时代中的一群人。

被程副一番软硬兼施拿下之后,钻出被窝的林良禾最关心的不是别的,而是住院花费的医疗费。要知道,他早就赋闲在家,没有任何收入。医药费着实是个棘手难题。与村主任打架,他自己也动了手。肯定要担负一定责任,这一点他心中有数。得到龙鑫书记稳妥答复之后,他一下跳出被窝,可见他内心的狂喜。如何支付医疗费的担心,让他先前不堪回首的经历与当下处境有最真实的关联。这是常理,却是许多小说作品易忽视的问题。如果这样,情节势必脱轨,人物注定立不起身。

村主任李木荣亦刻画得神完气足,尤其是与林良禾对峙时的义正词严,显示出他基层干部的底气与血性男儿的火气。看到下九曲的地被种上树苗,他大声呵斥,这是干什么?大家这种的是谁的地?被林良禾质问后,他斩钉截铁说道:你们种过界了,就该拔掉!可谓不遑多让。面对没有丝毫退让、继续叫嚣的林良禾,李木荣说:李红勺家种的木薯还在,你还争。在这起冲突中,李木荣没有讲道理的机会,或者说,与林良禾这样的人亦无法讲道理。那么,冲突已然箭在弦上。短时间内,你一言我一语地质问,符合彼时的情境。

正是这样一群人,让我们对乡村的美好未来,充满足够信心。他们不是没有过错或缺点,而是犯错之后知错能改、修正自我、提高自我。

在小说最后,程副已然不再是县委副书记,而是与民共商乡村发展大计的合伙人。在李金力、李红勺、李木辉等人先后发言后,他缓缓站起说道:“没想到我们九曲人这么团结、这么爱家乡,建设家乡不等不靠,一次不行就换一个赛道,九曲开发,我看行。”这是不屈不挠的一群人,这同样是富有智慧的一群人。这也是历经沧桑后,整个群体的成长,尤其是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上的认知觉醒。村民们如此,程副同样如此。

乡村振兴,不是各级干部的事,而是所有干部与所有群众的事。单靠干部或单靠群众皆不可行。唯有干部的活力与群众的积极性皆调动起来且全情参与,才有实现目标的最大可能。干部是引领者,理应身先士卒;群众是力量的源泉,当然得担纲主力军。李木荣与林良禾牵头搞起的众筹方式便是最好的说明。如果领导热情指挥,百姓冷眼旁观,所谓振兴只能是纸上的规划、脑袋的空想。从小说创作角度看,只有一个程副,无力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从乡村发展角度看,只有一个程副,无力带领乡亲们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团结就是力量”是一首歌,也是当下乡村振兴急需的精神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