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 当年,他们创办了碧野建兴垦荒公司
1938年底,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而国民党当局不顾大敌在前的严峻形势,借机不断制造反共事件。闽南党组织以民族大义为重,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为了克服党面临的经济困难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漳州中心县委与平和县委研究,决定开荒自救,在平和大芹山区根据地里,发动群众以股份合资的形式建立起垦荒生产合作社。
碧野建兴垦荒公司遗址,位于平和县国强乡松湖村的高厝山和梅子村的西格营 漳州中心县委书记何浚亲自到平和县山内勘察,认为那里是革命的老支点,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建有“白皮红心”的基层政权,地理条件好,可垦荒地多,于是择址在高坑乡碧野保西格营正式成立垦荒生产合作社,命名为“碧野建兴垦荒公司”。公司筹集股金,采取“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至1939年初陆续集资3600元法币,入股参加公司的有60多人。后来又进一步扩大,新集股金1700元,人员增加至70多人。碧野建兴垦荒公司,开头只是垦荒种粮,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生产经营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兼营商业和手工副业生产,生产和流通紧密联系,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到1940年秋,公司开垦水田50多亩,种单季稻共收获谷子1.5万多市斤;木材公司除自已售出外,还积存可换四五百石大米的木材。同时,碧野建兴垦荒公司的创办,也起到示范作用,为闽西南各地党组织普遍采用。 创建碧野建兴垦荒公司,是切合时宜,具有开拓性的创举。使党组织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有效克服了经济困难问题,为党组织探索在特殊的环境中解决经济问题的办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同时,对于党组织埋藏生产、保存骨干、积蓄革命力量具有重大的意义,从实践上成功地解决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党组织的保密安全问题。党员干部垦荒生产,自食其力,利国利民,深得人心,进一步巩固了党的群众基础和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 图文由中共平和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