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平和新闻>正文

毛茸茸的“金疙瘩”:九峰豚鼠的循环致富经

作者:詹鑫鹏 林冠雄 通讯员:陈金彪  来源:平和网  编辑:周艺桂  日期:2025年08月19日

在九峰镇,三代人接力的养殖事业正焕发新活力。从昔日贴补家用的家庭副业,到如今带动乡亲增收的富民产业,仟阅佳程养殖场里,一只只不起眼的豚鼠,正串起一条从“小家”到“大家”的致富链,编织出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近日,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九峰镇福田村的智能化豚鼠养殖场,90后负责人曾炳权正弯腰查看每一栏豚鼠的活跃度与体征。特制笼子里,一只只毛色纯净光亮的小家伙敏捷窜动,这些温顺的生命体已从奶奶灶台边的“年节野味”、父亲手中四处兜售的“食用商品”,蜕变为医学实验室不可或缺的“科研伙伴”。

养殖场负责人曾炳权:我们九峰这边比较适合豚鼠的生长和繁殖,气候各方面对豚鼠的生长比较有利,生长速度比较快。九峰也有天然的自然资源,草地各方面的资源,比较适合豚鼠的繁殖。我奶奶之前就开始在(养殖)这个豚鼠了,我父母都在养殖豚鼠这一块,所以我现在回来家乡,也想把(豚鼠养殖)这方面更优化的建设起来。

曾炳权介绍,这座占地5亩的养殖场总投资约250万元,建有1060平方米标准化养殖房,最多可同时存栏豚鼠2万只。创业养殖豚鼠以来,这里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更通过“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周边50余户村民加入养殖行列。他全程提供“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服务,每月上门指导,保障豚鼠达到科研标准。

养殖场负责人曾炳权:周边一些养殖户,大概有五六十户也在给我提供(豚鼠)。他们负责生产,我们负责回收。(此外),我们每年、每个月都安排人员,定时定点去村民那里走访调查,指导养殖情况。//现在的养殖户每一只母豚利润大概在100到150块钱,然后普通家庭正常养个500到1000只。他们增加收入大概在10万块钱左右。

养殖场员工:我(以前)是在厦门开滴滴的,因为是我夫人、小孩都在家里面,我一个人在厦门,所以说导致了异地分居,然后后面就想回来家里发展。老婆也在这边,然后小孩子也在这边帮忙开车,一年收入的话大概在30万左右。

如今,曾炳权的养殖场项目已辐射带动黄田、陈彩、霞北等周边村庄,由于豚鼠一年最多可生产6胎,全镇年出栏量可达100万只,能带动周边群众增加收入约400万至600万元。

而随着养殖规模持续扩大,饲料采购量逐年攀升,成本压力日益凸显。于是,曾炳权将目光投向村里一片长期闲置的13亩荒地,如今荒山成了郁郁葱葱的“饲料银行”,不仅让养殖场饲料自给率一举突破60%,每年节省近三成饲料开支,更让闲置资源重新焕发生机。而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豚鼠粪便,经堆肥发酵等无害化处理后,摇身一变成为周边蜜柚种植户争相订购的有机肥“香饽饽”,形成“牧草养豚鼠—粪便肥果树”的生态循环链。

养殖场负责人曾炳权:粪便是赠送给果农,当做自然肥料,种柚子、种蔬菜,我们每天都有附近的村民过来拿这些粪便拿去做自然肥料。

曾炳权告诉记者,自从改用有机肥,柚树挂果量比以前增加了15%,甜度明显提高,果皮也光滑了不少,卖相也足。这样的变化,源于当地推广的“养殖-种植”生态循环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将养殖场的粪便经过专业处理转化为有机肥,直接用于果园种植。这种模式不仅让种植户每年节省近三成的肥料支出,更关键的是,能消化当地养殖场80%的粪便资源,既解决了养殖粪污处理难题,又让“废弃物”变成了“香饽饽”,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从解温饱、谋生计,到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三代人的接力,为小豚鼠的故事写下了新注脚。这里,既延续着祖辈传下的养殖智慧,又涌动着科技赋能的新动能。一条“养殖—生态—产业”的闭环链条正在持续延展,而这片沃土上,乡村振兴的根脉,正伴着这样的传承与创新,越扎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