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600期>正文

搪瓷杯里的麦芽糖

作者:⊙妙 与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张艳珍  日期:2025年08月11日

忆起儿时的美好,总会在第一时间回想起一些琳琅满目、花里胡哨的小甜食——那些记忆中难忘的“甜”。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还得属传统的家乡甜食,譬如麦芽糖、囡仔肉、甜豆花和红发糕之类。想必没有哪个小孩能够拒绝甜食的诱惑,特别是物质条件远不如现在充裕的年代,给“一点甜头”就足以让我们快乐一整天。

出于健康考虑,家长们总是不约而同地在你耳畔絮絮叨叨:“不能再吃了,吃太多甜的会蛀牙!”而我们仿佛选择性耳聋,偏要像偷油吃的小老鼠似的,紧盯着家里的甜食不放。趁每个父母不在家的空隙,悄悄溜进厨房偷食。若是不小心“糖瘾”犯了,更是会在某个偶然路过的小吃摊前使出浑身解数,或撒娇卖俏或撒泼打滚,央求父母的垂怜——买一点吧,就一点!

不过,我自小就是个羞耻心很强又一贯规矩的小孩,极少为了甜食玩具之类恳求父母,能让我撇下面子去撒娇也要吃到的甜食,非麦芽糖莫属了。麦芽糖在家乡话里被亲切地唤作“麦仔糕”,顾名思义就是麦子做成的糖糕。儿时常见卖糖人于镇上的街道四处叫卖,吆喝声伴随着金属敲击声。孩童的耳朵灵敏,即便相隔四五百米也能立即捕捉到。每当这时我便喜出望外、蠢蠢欲动,不断用渴望的眼神和亲昵的姿态暗示爸妈麦芽糖的到来。

那时的麦芽糖不似现在这样方便携带,有恰到好处的塑料或玻璃容器盛装。游贩们挑着扁担,扁担吊着一箩筐的麦芽糖,谁家要买便自备容器,当时多用搪瓷杯或不锈钢碗。我亲眼看着小贩抄起“弯月刀”——一弯特制的竹片,往琥珀状橙黄透明的“湖面”用力搅下去,在里头旋动出一个漂亮的涡,再奋力拉起,于空中绽出一道闪亮的金色弧线。这条弧线如果不及时绞断,便会“有丝分裂”出若干条更为细密的弧线,藕断丝连般,相当神奇。初识麦芽糖,我就被这变戏法般的一幕所吸引,只觉得有趣好玩,直到端着搪瓷杯回家,自己也尝试着用筷子舀糖吃,才知道这胶质的糖糕究竟有多难“对付”。

年幼的我只觉得这款甜食好吃又好玩,却从未真正了解过它的来历,好奇心仅止步于手口。后来才逐渐知晓,原来我从小吃到大、从“远方”挑来的“麦仔糕”,它的出生地竟然就在附近,一个名为霞寨的闽南小镇。

一次偶然,我在百科全书中发现了麦芽糖的金色身影。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不可谓不悠久。彼时,它被称作“饴”。汉代《说文解字》中有:“饴,米糵煎也”,寥寥几字便概括了饴糖的制作方式。此处的“米”为糯米,“糵”不单指麦芽,而是泛指切碎的发芽谷物,而“煎”则为搅拌熬煮。制作饴糖的原理相当简单,先将糯米煮熟,再与切碎的发芽谷物混合,将二者充分搅拌。一定温度下,后者富含的淀粉酶会催化前者富含的淀粉水解为麦芽糖,由此产生甜味。

历经几千年的岁月流转,麦芽糖在制作上难免有所改变,不过大体依旧参照这套原理。目前我们所食的麦芽糖想必比古时精细光滑了不少,这便是在原料和做法上精益求精的结果。智慧勤劳的霞寨人在坚持传统古法工艺的基础上,选用新鲜材料,配合现代机械设备制作:先将小麦浸泡发芽,待其长出三四厘米长,取芽切碎备用;随后将糯米洗净入锅焖熟,并加入碎芽,进行充分搅拌,等待发酵3至4小时后滤出汁液;最后进行大火煎煮,直至呈团糊状,盛入不粘壁的容器中。静置冷却后,就得到了美丽如琥珀蜜蜡般的硬糖块,可随时加热成胶状食用,至此,麦芽糖就制成了。

一搪瓷杯的麦芽糖,足以带来一整个假期的快乐,绵软丝滑、香甜可口却极为黏牙的口感是其他甜食无法比拟的。即便有着家长们十年如一日的蛀牙警告在耳,它依旧为我所爱。它又甜又黏的特性,就仿佛我在红双喜字样的搪瓷杯中豢养了一只黏人爱撒娇的小动物似的,时不时传来抓心挠肝的嘤嘤叫唤,让我总是得时不时来厨房“看看它”才安心。

抛开黏牙的缺点不谈,除了香甜的口感可令人心情愉悦,麦芽糖还有健脾养胃、止咳润肺的保健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麦芽糖性甘温,健脾开胃,下气和中,消食化积而性不损元,故为健脾温中之药,在处方中为饴糖,有补气治病作用。”因而,麦芽糖不但受到孩童们的热烈欢迎,当地的成年人也对它喜爱有加。这样一款老少皆宜的甜食,不仅在家乡小镇的街头巷尾被叫卖着,也在景区的特产店里被隆重摆饰,还在人们的唇齿间丝丝缠绵,散发着闽南地区独特的麦芽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