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三“名街”
平和县城小溪有三条“名街”,两条是古街,分别叫“黑市街”“米市街”;一条是现代的新街叫“农民街”。
黑市街
“黑市街”是解南、解北街的曾用名。它的前身叫“打铁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整条街都是打铁铺。解放后从街中心“巷子头”至“建设街”一带改名叫“解北街”,至三角坪一带改名叫“解南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解北解南一带成立“九一七”居委会,又改名叫“九一七街”。据说,这条街是仿闽南的“竹筒厝”建成的,户外有“五脚基”的骑楼,这行人走廊,闽南语叫“亭仔脚”,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仿佛二楼骑在一楼的上面,故叫“骑楼”。一楼用于经商,二楼以上住人。骑楼既可防雨防晒,又便于展示橱窗,招揽生意,走廊连砖柱,立面一致,连接完整,打破了居家独门独户的约束,变成客人的共享空间,走在骑楼下,所见的路人都悠闲自在,透出温馨亲近的良好人缘关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住在这里的居民很有优越感,他们不用起早贪黑,每天可以睡到太阳三丈高,才慢吞吞地起来,推开那一扇扇厚重的木板门,有条不紊地开始一天的新生活。有记载说,像黑市街这些老店面都是民国时期留下的。
黑市街不黑,这里的商家不坑人,还很重信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几乎一夜间,这整条街都做起了服装等各种生意,热闹得很,老百姓从此亲切称这条街为黑市街,黑市街从此也出了名。黑市街的生意起起落落,无数的商号、作坊在黑市街的生意场上栉风沐雨。这条街承载了昔日的繁华与喧闹,留下了一代小溪人的记忆。
当下,随着大商场和超市的逐渐形成、网上购物的快速兴起,黑市街渐渐褪热,但仍有不少商铺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保留黑市街店铺原汁原味的传统风格,成为一段时光走廊。
米市街
“米市街”即民主街,上世纪70年代整条街几乎都是卖米的,这米出自于城关地区的沃土,勤劳的玉溪、旧县、新陂等地的粮农会将家里剩余的大米拿到这里来卖,居民户时常会拿着米斗或小布袋来买米,农民户也常会骑单车到这里来买米以解断炊之急。米市街既缓解了百姓米袋子的空缺,又活跃了平和小溪的议价粮市。
米市街不但卖米,还有卖饭。值得一提的是,米市街的“大众食堂”像小礼堂一样大,每逢小溪圩,在里面吃饭的人头攒动,迷你的陶碗蒸上二两的米饭,并配给一小碗的青菜算是一份,可用米来换也可用钱来买。全小溪只有这间“饭店”,能吃上这米饭已是很不容易的事了。我仅体验过一次,但狼吞虎咽地一次性吃了两份饭。这“大众食堂”门口又是一派繁华小商品市场,满街满地满摊摆着柴圈、火炭、草笠、甲笠、猪公笠、饭笠、斗笠、箩筐、火笼、竹椅、竹扇、扁担、锄头杠……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弥漫着米市街内外。
农民街
“农民街”这条新兴的街,建造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它连着东风街与琯溪路,几乎一夜间商铺林立,成为县城的繁华地段。
崭露头角的农民街纵横交错着三条街道,“街路”四通八达,又居城中,居民在这里生活方便。当然,农民街的房屋体现着农村特色,屋里冬暖夏凉。许多门前都铺设有石板凳。门口静坐、观景、聊天、打牌等尽享其乐。
一个地方的地名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解南街”“解北街”“民主街”的形成是百年老街;农民街虽是新街,但百年后也会成为老街,这些沉淀着时间味道的名字,古朴中蕴含着一代代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