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600期>正文

谜绕古城

作者:⊙江惠春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张艳珍  日期:2025年08月11日

漳州古城,作为闽南地区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在这座古城中,古老的街巷、古朴的建筑、悠久的历史,都成为了闽南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生动载体。漳州,不仅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是中国三大谜乡之一。漳州灯谜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之际,灯谜艺术也源远流长,又称“文虎”,故猜谜又有“射虎”之雅称,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民俗文娱活动。1989年的首届漳州中华灯谜艺术节,首次邀请台湾谜友前来比赛,开启两岸谜界交流先河,此后,两岸灯谜文化交流持续深入开展。1991年,台湾高雄灯谜协会理事长陈村金受时任漳州市灯谜协会会长杨梓章邀请访问漳州后,对灯谜印象深刻,后将其台湾的“汉宫姜母鸭酒楼”开到漳州,坚持在店里悬挂灯谜让顾客竞猜,一时在两岸灯谜界传为佳话。

据记载,漳州的灯谜历史至今已有五百多年,芗城区于2000年5月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民间艺术(灯谜)之乡”。灯谜(漳州)也于2012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1992年创办海内外首个漳州灯谜艺术馆。灯谜馆内有一副“山作惊涛时杂云气,辉生明月可沁诗心”的金字楠木楹联十分显眼。这是由近代著名谜家张超南撰写的楹联,该联已有近百年历史,原悬挂于张氏昆仲故居——水定县岐岭陈东乡瑶下村“山辉书屋”,由其宗亲捐赠。馆内,还有一个巨型“国粹一号”端砚,砚背面铭刻近百条砚谜,形成“砚中藏砚”和“砚谜合璧”两大特色,这是广东肇庆端砚艺术家、“端州谜社”社员陈日荣先生精心创作的巨型“国粹一号”端砚,砚石按比例精刻出393方小砚,在海内外绝无仅有。张起南金字楠木楹联、谜贤高伯瑜捐献的历代灯谜古籍、“国粹一号”端砚,合称为漳州灯谜艺术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

有人说,中国的文化,往往起源于民间,成熟于庙堂。谜语也是如此,如今每逢元宵,必有灯谜展。灯谜展在漳州已成为新春佳节一项雅俗共赏的乐事。在漳州的大街小巷,灯谜和花灯结合在一起,成了大街小巷里最亮眼的底色。中山公园,古城的广场上、路边的商铺外、街边的树枝上……将整条街道装饰一新,喜气洋洋,为城市披上了节日“盛装”。龙年的元宵,在古城《世说新语》露天展览中,更是展出了一批用合体字的方式撰写的流行语。传统的吉祥语合体字如“日进斗金”“金玉满堂”“黄金万两”“招财进宝”等,合体字与灯谜都是汉字之大美。汉字的拆解和重组是灯谜的游戏规则,卷帘格要倒着读,燕尾格要把最后一个字拆开,徐妃格谜底需两字以上同偏旁的字,去掉相同偏旁后去切合谜面。龙年的春节祝福信息里出现了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䲜䲜和身体壵壵等大量合体字。在元宵节推出当代艺术家创造的流行语合体字,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是致敬源远流长的传统,更是颂赞智慧的民众和祈愿美好的明天。

四面八方的人们涌进古城,或三五成群,或一家老少,纷纷驻足于灯谜前,小孩们怕看不见谜面,有些干脆就坐在父亲的肩头,有些差不多的就踮起脚尖,努力让自己高一些,再高一些。在一个个灯谜前,或闭目沉思冥想,或轻声诵读谜面,或交流心得感悟,或举着手机登上百度搜索……人们切磋谜艺,感受“谜”的意趣,喧嚣热闹。古城灯光月影间,欢呼声此起彼伏,一个个灯谜渐渐被诠释猜透破解,掌声笑声交织响起,过往的行人不禁停下脚步,聚精会神地聆听,一同沉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魅力之中,感受着灯谜的韵味与智慧。

闽南文化,源远流长,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千年漳州古城注入了无尽的活力。而灯谜,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紧密结合闽南文化,与两岸文化交流主题共同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姿的文化长卷。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的灯会、灯谜并没有式微,反而展现出另外一番风采。漳州古城更是不断创新,打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化盛宴。灯谜,这一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已经不再局限于春节和元宵节的特定场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灯谜正在逐步渗透到更多领域。而漳州古城,作为这片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闽南文化的集中展现。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40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