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织草袋
说起织草袋,现在很少有人知晓,对于八零后和九零后的孩子来说,那更是一张白纸,在大脑中一点痕迹都没有。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事儿了,这是我童年记忆中的一段难忘的“苦差事”。
那时还是集体所有制年代,家里除了少许自留地外,几乎没什么副业收入,织草袋就成了大家能来钱的副业。
记得有一天,我和小朋友在祖厝祠堂玩耍,听到大人们与一位外来的黄师傅聊副业,经黄师傅指点,我们社里有几个人自告奋勇前往黄师傅家乡拜师学艺,学成后还买回几台编草机,经过试用操作成功后,织草袋这手艺便在各家各户传播开来。
织草袋看似简单,却有许多道工序,每道工序必须家里人分工协作来做。先是备料,稻草大部分来自生产队,小部分是对外购买的。稻草需选优质的良种水稻,如“杂优、贵阳121”等品种稻秆较长。经人工梳理,木棍敲打后,稻草变得柔软。再经浸水晾干后备用。
接着,就是孩子们的重头戏——搓绳子。话说搓草绳,有苦难言,往事不堪回首:今天搓绳,明天搓绳,后天还搓绳,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这样子,成了孩子们的必修课。那时,正是少年读书的黄金时期,而编草袋却是头等大事,只好唯命是从,听母亲的话。正在读小学的我,搞起“副业”来也心灵手巧,十分能干,每天放学后不用扬鞭自奋蹄,定要搓出一粒篮球大的草绳才罢休。我搓绳的特技是速度快,就是将开端的草绳系在一固定位置上站立着搓,而大人都坐着搓,大腿中间夹稻草,两掌手心变魔术式的产绳子,脚步逐渐挪动长草绳,30分钟不停息,搓破手心,磨出血泡,每动一下都钻心的疼,鲜血直流也不吭声。心想,每搓十寸草绳就能获得一寸希望。就靠着念想每天坚持搓绳1000米,大概能织20个草袋。
一般都是积攒到一定量才会“开机”。这时我便充当了二传手,这个二传手就要坐在机器边的小凳子上,用轻巧的手快捷将“草枝”用一根小竹板勾住插入一粒米缝间隙的一排草绳里并马上抽回竹板,这时的主攻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压板将稻草压实。这样循环往复,约6分钟便可织一面。两面缝合后即形成一个草袋。往往是一鼓作气织完20片,10个草袋才停“机”。
我和姐姐每织完两片,哥哥随即拧边,母亲迅速缝合变成一个草袋,四人形成一条生产线,全家男女老少,配合默契,搞点副业,也其乐融融。又有一笔小小的家庭额外收入:按每天织50个(袋)计算,每个卖2角5分,每天也有10余元收入。这来钱的活儿也不是天天都有,还经常出现滞销情况。
然而,织草袋也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微薄贡献。草袋用途广泛,除了装化肥外,可用于装沙石抢险救灾,亦可防滑铺路,做草垫护坡,为草房遮风挡雨……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蛇皮袋的出现,草袋也自然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