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真的感情倒影 ——从《边城》到《受戒》
潺潺的水一直在流动,不论在现实还是文学的世界里,总是绕不开它。它缠绵、无形,却又映照万物,也载着无数的喜怒哀乐向前奔涌。《边城》和《受戒》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水边。
我一直觉得这两个故事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对故事背景当地乡俗的描写,以及爱情初萌芽的纯洁美好的样子的刻画,这些文字都像清泉一样,每次翻书阅读,身心都得到了一次荡涤。
《边城》和《受戒》都大篇幅地介绍了当地的风俗和风景。这些是对故事所展现的人物情感的外围铺垫,也是主角情感的生发背景。《边城》里的茶峒古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桃花源一般独特的湘西风情。女主人公翠翠和爷爷在这湘西小城日复一日地摆渡来来往往的船客,正是这水边的独特条件以及当地独特的与水有关的民俗,如端午在白河边上看龙船、赛龙船结束后抓鸭子等,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条件。若没有这样的风俗,这样的地理环境,翠翠也就不会与傩送巧遇,不会与天保相识,小说就失其韵骨。这水这城仿佛为这个故事而生,也可以反过来说,在这样的地方,发生这样哀婉的故事也是必然。《受戒》的故事则发生在庵赵庄——一个“出和尚”的地方,文中介绍了当地做和尚的规矩以及寺庙里和尚们的众生相,也对庵赵庄的风俗环境作了描写,尤其是对小英子家的描写,展现了苏北水乡人民独特的生活风貌。
沈从文和汪曾祺两位作家都在小说中展现了自己所熟悉的家乡的风土人情,在不同地域,同为水乡的茶峒和庵赵庄自然也有差异。但两部小说中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当地民风的朴实淳厚,《边城》中写道当地妓女会与来客产生感情以致梦想日夜厮守,来往船客与摆渡人互谦互让,送亲队伍遇路人都得送上贺礼。《受戒》中则通过明海与小英子一家的相处,如帮助大英子画绣样,和小英子一起干活等等,以及跟着仁渡师父去受戒的情节较为侧面地展现了当地民情。两位作家对这种环境的细致描写,也衬得男女主人公之间纯真的感情更显其“真”。同时两部作品也都表现了当地的居民不拘泥于封建礼教和世俗束缚的真性情,使得作品中表现的感情自有其产生的合理环境条件。
也许是两位作家亦是师生亦是朋友的关系,《边城》和《受戒》表现出了两种虽然不相同但十分相似的气质。从对乡土人情的刻画,人物语言的表述,少男少女之间纯粹情感的描绘,情节的展现来看,我们都能体会到这种相似的自然不饰雕琢的带有乡土气息的独特气质。
但这两部作品终究是有着不同之处的,这也许表现在两部作品的基调上。《边城》里的茶峒山城是在作者创作的战乱年代有如世外桃源一样的存在。相比于《受戒》,似乎离污浊的尘世更远一些。《受戒》里的庵赵庄则更加亲近于现实。这也许与两位作家的创作背景不同有很大关系。
而这两个故事承载的情感也是不同的。
《边城》的故事底色是冷色调的,透着一股忧伤的气息。白河边上,翠翠的故事一开始就如流动的河水般是被裹挟着,冲刷着的。她的母亲与军人私奔,产下她托予祖父,从此爷孙俩相依为命。而在这条河上,她的故事走向也没能一路顺风顺水,天保溺死,傩送远走,祖父离世,原本幻想的爱情转瞬成泡影,独留翠翠日复一日站在河边守望那个“也许明天回来”的心上人。这样的结尾可以说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青山碧水间,一个仿佛从自然中诞生的纯洁得不能再纯洁的女孩,静静地伫立在河畔,微扬着下颌,目光投向了远处,带着一点隐隐的期待,又有浓浓的哀伤——从构图到色调,很难有人不为之赞叹。但就是因为画面如此动人,所以此景背后少女的身世、经历和心境也更能引起我们的感同身受,对翠翠也愈加地哀怜。以至于合上这书页,都还有一首清越哀伤的湘西山歌在耳边萦绕,让故事带给人怅惘的感觉如雾一般笼罩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受戒》的故事底色则是暖色调的。明海虽然已经做了和尚,但是小说的多处情节都表明庵赵庄的和尚并不受缚于宗教礼俗和封建礼教,明海与小英子的未来还没有被宣判为不可能。故事的最后,小明子和小英子把船划进了芦花荡里,小说也就定格在这个画面。这同样是一幅美好的画,只是这幅画的色彩更鲜艳浓丽,比起清雅的水墨画更像活泼的风俗画——天是高远而湛蓝的,两岸和湖心长着茂密的芦花,有水鸟不时掠过湖面,一艘小船儿只露出一截尖尖的船角,在芦花荡的深处泛起阵阵涟漪,少男少女的爱情就从此刻开始萌芽而肆意生长。
从风俗中窥见的真实而质朴的人情,从人物中感受到的纯粹而真诚的爱情和亲情,这是两部作品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纯真的感情也许不是两部作品要表达的主题,但它确确实实触动了我,这样的情感好似清泉滋润了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仿佛切实看到了茶峒的石板街道、龙船和码头,看到了那繁茂的芦花、善因寺和荸荠庵,仿佛已经在这两个地方生活了很久很久……
我们就像古希腊神话里变成水仙花的那耳喀索斯一样,追寻水中自己美丽的倒影,祈求自己永远是水中倒影那样不染世俗尘灰的纯真模样,倾注自己的爱给接近于纯洁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沈从文和汪曾祺两位作家笔下,也许就是《边城》和《受戒》这两个故事。它们在离我们好似遥远的时空里,却展现了那样触手可及的场景,让我们沉浸在了那种喧嚣的尘世里难遇的纯洁天真的感情里。
潺潺的流水还在茶峒城和庵赵庄里奔涌,也许身在现实的我们只是看见了那纯真的感情具象化的倒影。但我们仍然像那耳喀索斯一样,为这样的感情倾倒,然后义无反顾地投入那清澈的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