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堂风情街
走进语堂故里坂仔镇,漫步在语堂风情街,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进入一段民国时代的历史,关于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闲适的生活气息在这里娓娓道来,风情万种,岁月留香。
一条青石板路在脚下蜿蜒,被时间打磨得光滑的石板和鹅卵石,似乎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石板路两旁的建筑,有着民国风格的屋檐与窗台,几株斜长在老屋门前的三角梅正在四月里怒放着生命的芳华。“白皮饼”“枕头饼”“老邮局”等百年老店铺修旧如旧,沿街的“九间头”和“宝鼎金垣”藏着秀才、举人曾经的辉煌过往,还有布满老屋墙角雕梁画栋的裂痕,以及斑驳陈旧的门楼对联,都印染着历史的指纹,记录着那个时代的曾经的市井繁华与百年沧桑。
最初的林语堂故居并不为许多人所熟知,但随着2005年林语堂故居重修,2007年平和林语堂文学馆落成开馆,和2025年林语堂文化博览园以及在林语堂故居旁边由坂仔镇政府打造的“语堂风情街”的落成,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这片融合参观、研学、游览为一体的风情街,作为林语堂故居配套的景观项目,有着浓烈的民国风情与韵味。
沿着语堂风情街,想象小时候的林语堂,穿梭在老家的石板路上,淘气地溜入一家老式茶馆,里面正弥漫着浓郁的白芽奇兰茶香。收住思绪,环视老茶馆里面木制的桌椅,被岁月擦拭得发亮。正在专心制茶的老师傅一边摇着茶青,一边跟几位游客解说制茶的方法,让游客也体验一把制茶的精妙与快乐。几个游客学老师傅的样,先摇晃几下茶壶进行醒茶,再注入热气腾腾的开水,香气缭绕之间,徐徐泡出色泽金黄的茶汤,端起青花小茶碗喝上几口,或低声交谈,或闭目养神,彼此享受着这老茶馆惬意的宁静。此情此景,很是契合老茶馆的墙上,刻写着林语堂中年后笔下的那句名言——“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里都是快乐的”。
而街头巷尾,偶见身着民国服饰的少女,更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难得节假日放松,喜欢旅拍的她们,身着蓝色旗袍黑色裙子,配上白色袜子的脚上蹬一双黑色布鞋,两条黑黝黝的辫子垂在胸前,一副清纯的学生装扮,给足了民国时期的氛围感。只见她们迈着轻盈的步伐,落落大方地走在语堂风情街,每一件旗袍的领口紧扣,凸显出她们苗条的身姿和优雅的气质。看她们的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眼神中透出温柔与聪慧,既有传统女子的温婉,又有新时代女性的独立与自信,一个个调皮地在画有林语堂童年、少年快乐过往的墙面拍照留影。这情景,自然令人想起林语堂代表作品《京华烟云》笔下的女主人公不俗的优雅与风情,以及《生活的艺术》里笔下的中国人,那种性情达观、平和温婉、闲适幽默的东方情调。来到这里,着一身民国旗袍,或许你也可以体验一把林语堂先生倡导的完美生活范本和快意人生的乐趣。
再往前走,一条记载着乡愁的五蓬船停靠在水渠里,这条水渠连接着林语堂笔下的西溪,也就是平和县五江之源之一的花山溪,这条花山溪也是当年平和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花山溪水日夜流淌,想象林语堂10岁那年,在三哥林和平的陪同下,坐着平和特有的五篷船沿着西溪曼妙的航道,经过小溪、南靖、天宝,到了漳州,换上更大的五篷船,往石码到厦门鼓浪屿去读书的情景。多年后的林语堂依然记得当年出门求学时从坂仔出发到厦门鼓浪屿,顺水航行两天两夜,回来逆水航行则需要三天三夜,每次逼近家乡,竹叶打在船上“啪啪”声音,就是他最快乐的时候。为了纪念这条在林语堂先生生命里日夜流淌的河流所留下的美丽乡愁,镇政府特意在花山溪两岸建了一座石桥,取名为三日桥。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语堂风情老街上,给一切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那民国时期的建筑,那青石板路,那老茶馆,那五蓬船,以及街上穿民国服装体验一把民国风情的少女们,都被余晖染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民国风情,就如这画卷中的一抹色彩,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让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
在这繁华喧嚣的现代社会中,语堂风情街,宛若一曲悠扬的老歌,轻轻地在耳边响起美妙的旋律;也像一壶香气迷人的白芽奇兰茶,默默地在口齿之间留下清甜的芳香与醇厚的回味。来语堂风情街走走吧,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寻得一处心灵的闲适之所,品味那一段远去的岁月,也品读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那浪漫的风情与生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