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都这样”不是借口
在基层采访时,接触过这样一类干部:在处理问题时总喜欢把“以前都这样”挂在嘴边,作为裹足不前的借口。我们应向此类现象“说不”,大力弘扬创新之风,敢于跳出路径依赖,推动事业迈向新的台阶。
现实中,新版“刻舟求剑”的故事并不鲜见,且贻害不浅:有的由于“找不到先例”,先行先试的改革方案被一再搁置;有的因为“没遇到类似情况”,企业、群众的合理诉求被“再研究研究”所搪塞……时代发展一日千里,几乎每天都会遭遇“没有先例”。如果我们做什么事都翻出“老皇历”、依照“旧套路”,长此以往,工作就会陷入被动,发展必然止步不前。
诚然,过去积累的经验,可以帮人少走弯路、避免“踩坑”。但经验不是固步自封的“资本”,更不是包打一切的“万能钥匙”。一味迷信“以不变应万变”,不顾现实情况变化,盲目“依惯例”办事,实际上是懒政怠政的表现,反映出创新能力、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缺失。比如,少数干部不爱学习“充电”,不深入调查研究,吃不透“上情”,摸不清“下情”,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茫然无措,自然只会机械重复老办法;有的甘当“太平官”,遇事“躲猫猫”,洗碗怕打碗、扫地怕扬尘,宁可“不干不错”。这些干部身子进入新时代,脑袋还在“过去时”,不仅自身原地打转,更阻碍了团队进步和工作开展,最终侵蚀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贻误的是地方发展的宝贵时机。
时代在变、形势在变,干工作就不能一成不变。唯有打破“以前都这样”的思维定势,敢拼敢闯敢创新,才能让思路跟上新节奏、方法适配新需求,在问题与挑战面前始终拥有破局解题的主动。市里建设“圆山创新港·科学城”,探索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各地打造社区食堂、生命公园,求得补齐民生短板的新解法,无不是因势利导、求新求变的结果。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创新者的脚下。只有大胆走出习惯的舒适区,用创新点亮征途,以实干开辟新径,前行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