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中草药图谱
每隔七天,厦门东渡“古玩城”就会举行一次古董、文物等艺术品交流会。尤其是那流动性强的“地摊市场”,内容更为丰富,其中真假混杂,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吸引着收藏爱好者和研究者,来的人可真多,场面就像赶大集似的。
趁着天气不错,我又乘车前往厦门古玩城“赶集”。到处都是摊位,密密麻麻的,边走边瞧着,耳边不时传来吆喝与砍价声,走到一个旧书摊前蹲下,漫无目的地翻看着满是灰尘的书堆,这让我感觉手指头有些黏腻,但心中却没有生出不喜的念头,只觉得本该如此。忽然,在横七竖八堆着的书堆里,我竟意外地发现了一抹似曾相识的宝石蓝身影,伸手拿起来一看,是一本“一九七零年”印刷的《常用中草药图谱》。只见这本历经五十多年辗转的老书,蓝色塑料皮的封面,几乎无破损无褪色,只表面覆盖着一层微黄的岁月痕迹。我不动声色地拿起它,打开一看,熟悉的气息让我内心惊喜万分,泛黄的纸张上,点点斑驳的痕迹向我诉说它如今的“落魄”。其实每次逛旧书摊,总是有意识地去搜寻这本当年我曾经拥有过但已失去的“草药书”。当然了,这并非当年我家那本,只是同一版次印刷中的其中一本罢了。跟老板一番讨价还价后,终于两百大洋拿下。
一些旧事物,就像小时候夹藏在书卷里的干花,在若干年后被无意中翻了出来,发现它散发出的是时间沉淀的芬芳,然后在脑海中,就会被触动某段时光倒流的机关。如今已置于我书架之上的这本“失而复得”的《常用中草药图谱》,像一把钥匙,轻轻开启了我童年深处那扇记忆的大门,那是一段平凡而又温暖的往事。熟悉的草药图文映入眼帘之时,我不禁再次感叹,这书中蕴含着的中医智慧是何等的深邃与博大啊。
小时候,家境并不宽裕。像我们这样多子女的家庭,每一分钱花用都要精打细算,家人若是不慎感染风寒或是头疼脑热,去看医生是一件奢侈的事。然而,生活有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总能在困窘的罅隙间变幻出意想不到的惊喜与希望,那本《常用中草药图谱》像一束明亮的光,照进了我们的家庭生活。
父亲没有很高深的学识,但他是个勤劳且热爱钻研新知识的人。他从微薄的工资里,节省出一块七毛五,买下了一本珍贵的《常用中草药图谱》。在那本图谱还没走进家门之前,面对家中老幼偶染头疼脑热之类的小恙,他满心焦急却也只有干着急的份儿,自从这本“药书”进入家门之后,父亲的草药探索之旅就此奇妙地展开了。
书中的草药图,似被赋予了生命一般,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文字对药理的描述也是详尽而浅易,似一位学识渊博的药师亲临,面对面地将古老而神秘的中草药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父亲以图谱为引开始学习,那每一种草药的药用价值、外形姿态、生长环境、采集时间乃至炮制之法,他都悉心钻研。
须知其间不同的炮制品功效和应用都不尽相同,父亲仿若一个虔诚的信徒在对待圣典,甚至精心地做了详尽的笔记。每至下班,父亲常常怀揣着那本书,在村里的小道旁、山坡上、甚至进到深山,仔细观察每一株植物,在图谱中寻找与之匹配的身影,不敢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特征。
野花开得最盛的春天,父亲依照书中的图谱,寻找车前草。车前草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草药,我在儿时便在父亲的引领下认识了它。它的叶片呈莲座状排列,就像一圈圈精心雕琢的翠绿色玉盘,纤细的茎托着淡绿色的小花,一穗一穗的,如同缩小版的狗尾巴草扎成的小辫子。父亲告诉我它有着清热、利尿、祛痰的奇妙功效。
夏天的山林是草药的天堂,父亲带着自制的采药工具,去山间寻找半夏。父亲提醒我们,半夏有大毒,不能乱碰。采集回来后,按照图谱上的方法,经过精心的炮制,半夏就成了一味能镇咳化痰的良药。还有金银花,在炎热的夏日,它的藤蔓上开满了金黄与洁白相间的花朵,花香清幽,仿佛把整个夏天的燥热都融化在那淡淡的花香之中。父亲将金银花采下,晾干,泡在水里,给劳累了一天的家人解暑祛火。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山林似被画家打翻的调色盘,处处涂抹着五彩斑斓的色彩。父亲也没闲着,在那落叶堆积的灌木丛中寻找桑叶,桑叶在秋风中微微卷曲,带着生命最后的绿意,父亲此时已深知桑叶的功效,它可以疏散风热、清肺润燥。父亲还会采挖山药,山药深埋在土里,得顺着它的藤蔓找到踪迹,再一点点地把土拨开,从土里完整地刨出来。山药可是个好东西,既可以入药,又能在餐桌上摇身一变成为一道美味佳肴。
冬天的山林寂静而萧索,可在父亲眼里,这里依旧有着他想要的宝贝。那隐匿在败叶下的防风草,便是父亲冬日采药的收获之一。防风草看似不起眼,但把它采回家,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细心地晾干,却是抵抗风寒的能手。还有一种叫苍术的草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药性。苍术的根茎形状奇特,父亲在采挖苍术时格外小心。它生长在山坡的背阴面,即便是在冬天,他却能精准地找到。在寒冬里,经过炮制后的苍术妙用,就像父亲对我们的温暖守护。
父亲贯穿四季的采药之旅,不仅节省了生活的开销,更是一种传承,是把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好好保存并利用的传承。
后来,村里有心之人得知我家有一本中草药手册后,便经常前来借阅。父亲本就是个热心肠的人,每次都是欣然应允,将书借给那些有需求的人。起初,借书之人还能按时归还,渐渐地,借阅的人越发多了起来,也不知是哪一次借出后,那本弥足珍贵的中草药图谱,就似那断了线的风筝,在人群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父亲虽未曾言语,但我们能从他那沉默的神情里,深深感受到那一抹难以释怀的失落,而我呢,心中亦被一种难以名状的怅惘所萦绕,仿若失去了一位亲密老友。
现代医学的便捷,似乎让我们渐渐淡忘了中草药那妙不可言的用处。然而,在心灵的最深处,我对那本《常用中草药图谱》的怀念之情从未有过丝毫的消减。每每忆起儿时那些采草药的故事,心中便泛起层层温暖而又复杂的涟漪。
在浩瀚的医学长河中,中医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与深邃的智慧,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人类追求健康的道路。其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理念,不仅是中医界智慧的体现,更是对自然健康的深刻领悟。中医提醒我们,即使今天科技高度发达,也要回归自然,倾听身体的声音,珍惜并维护这份与生俱来的自愈能力。
这本《常用中草药图谱》,它远不只是一本治疗疾病的手册,更是一种家族记忆的承载。我的父亲虽然不是行医之人,但他凭借这一本“常用中草药图谱”,就足以担起家中守护人的角色。
我喜滋滋地将这本书带回了家,就像是迎接一位久违归家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