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楼
芹山脚下,花溪河畔,雄踞着一座建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圆形土楼——六成楼。斗转星移,岁月悠悠,迄今它已熬过180余个寒来暑往,一路走来虽饱经沧桑,却风采依旧。当众人沉醉于它的外在风姿与周边的斑斓景致时,我更愿拨开岁月的迷雾,探寻其生命源头,于一砖一瓦间,找寻历代修楼人那浓浓的花溪情。
乘云公是六成楼的开基者。清道光八年,58岁的他在高坑溪坪组筑起溪面楼,虽此楼现已损毁,但那是他梦想的起点。清道光二十四年乘云公决心建造六成楼。聘请永定最有名望的土楼建筑师,几十名能工巧匠随之而来,一场浩大的筑楼工程在花溪河畔拉开序幕。
乘云公的妻子魏氏,娘家来自国强内山坪坑组,那里山高林密,溪深水美,原木资源丰富。族老、妻舅、亲朋深为乘云公的筑楼雄心所动,决定赠送整座土楼的所需木料。彼时,交通闭塞,运输困难,思索再三,决定采用“放水”之法,也就是借助水运。木料顺着花溪水漂流而下,艰辛而壮美。乘云公在永定瓦匠的指导下,于楼后建起两座瓦窑,烧制所需瓦片。今瓦窑遗址仍在,见证着那段艰辛过往。
筑楼现场一片繁忙,乘云公带领六子众孙,配合永定师傅,一石一瓦,一木一梁,肩挑手抬、人推牛拉,一夯又一夯,一层再一层。匠人们日夜劳作,挥洒汗水,历时五载,清道光戊申年,这座双环三层土楼终于拔地而起。因六子协同父亲一起筑楼,取名为“六成楼”。共32间,2265平方米,楼墙厚实,楼道相通,气势恢宏。族谱有载,落成后的六成楼宛如“黄蜂出巢”,其福无穷。县主何钦赐亲自赐匾“福寿兼隆”,该匾现存于六成楼内,饱含对子孙兴旺、人才辈出的美好期许。乘云公筑楼,意在聚族而居、防兵匪侵扰,为族人寻得安身立命之所。
时光流转,民国时期,六成楼年久失修,陈高攀召集族人精心修复,让六成楼躲过岁月的侵蚀,得以完好保存。
岁月步入2014年,六成楼再度陷入危机。陈高攀之孙——乡贤陈友亮,这位在澳门珠海创业有成的游子,怀着对故土的眷恋之情,毅然斥巨资启动全方位维修保护工程。他心怀愿景,盼着将六成楼打造成一座别具韵味的“明清古典家具博物馆”,让古老土楼重焕生机。
当年重修时,我因痴迷土楼文化,多次深入六成楼维修现场,亲身感受那热火朝天的氛围,还拍下诸多修楼的照片。往昔情景历历在目:施工现场,竹架林立,锤声叮当。瞧,六成楼的屋顶之上,正上演着一场震撼人心的文物维修保护奇观。一个个维修工人,宛如身手矫健的蜘蛛人,时而起身蹲立,时而弯腰抬头,不辞辛劳,凭借经验目测尺量,全神贯注,精工细作,一丝不苟,每一片瓦都需仔细翻动,每一条木片都得认真检测,每一根梁木都要精心维护,每一条瓦槽都得扎实固灰。换旧补新,工程量浩大,宛如再造新楼。令人动容的是,领头者竟是陈友亮年近七旬的母亲陈玉秀,而91岁高龄的友亮奶奶张奕也亲临现场关注维修进展,祖孙三代守护土楼,温情满溢。溪坪组小组长陈火旺积极建言献策,众人齐心协力,让修楼场景成为一道壮丽的风景。
傍晚时分,我离开六成楼,彼时,落日的余晖已把青山绿水染成金黄色,楼上楼下依然是修楼大军忙碌的身影,真可谓“冲天干劲透芹山,满楼尽带黄金甲”。
从乘云公筑楼的艰辛开创,到陈高攀护楼的坚定守护,再到陈友亮爱楼的创新传承,再到工人师傅们的默默付出,一砖一瓦间尽显匠心。他们对六成楼的深情,如同悠悠花溪水,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中。六成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社会变迁史,它见证了过去,也照亮了未来。
如今,社会安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六成楼已完成它应有的历史使命,人们已从土楼中搬出,分散居住在楼外,享受着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同时六成楼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旅融合成效显著。楼内,“喜床文化馆”古韵十足;楼外,“花溪梦田”景区游人如织。各级党委政府倾心守护文化遗产,展现了更深厚的花溪情怀。
百年六成楼,它将带着这份深情,在岁月长河中续写传奇,成为国强大地之上永不磨灭的文化印记,让后人永远铭记那矢志不渝的坚守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