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日报 | 平和全覆盖!两万三千多名党员的“充电宝”
近日,厦门市湖里区委党校的一间会议室内,来自平和县文峰镇文洋村的在外党员林伟强,和100多名在厦同乡党员一起,认真聆听了一堂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吴志英讲授的专题党课。
这是平和县首次为在厦外出党员举办的专题培训班。“真没想到在厦门也能这么方便地参加县里组织的培训,‘家’的感觉又回来了。”林伟强感慨道。
这一幕
是平和县创新党员教育培训模式
让在外党员学习“不停电”
在家党员“充足电”
实现全县23000余名党员
年度学习培训全覆盖
的一个生动缩影
“家课堂”聚鹭岛
“云培训”通四方
针对像林伟强这样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外出党员“回家难、参训难”的问题,平和县委组织部今年创新建立了县内党组织与驻外党工委“双向共管”机制。全县15个乡镇党委与驻厦门党工委等机构签订共建共学协议,将培训班办到党员聚集地。仅厦门一地,就有120名外出党员,实现了“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在外不忘学”的便捷培训。

平和县乡镇党委与驻厦工委建立共建共学机制
此外,对于分散在其他省份的党员,县委组织部还通过“云上微课堂”线上送学,利用视频会议,在湖北、安徽、浙江、广东等地,为150名平和籍外出党员送去“云端”课程,确保学习“不停电”。
蜜柚园里讲技术
农家院中淬党性
而在平和本土党员教育
则紧密融入
乡村振兴的沃土

在霞寨镇一处郁郁葱葱的蜜柚园里,一堂别开生面的“田间党课”正在进行。几十名农村党员围坐一起,听党校老师结合产业发展讲党性修养,听农技专家讲解蜜柚病虫害防治技术。“‘党性+技能’产业联学模式,让课堂活了起来。”党员黄火建兴奋地说。

平和县农村党员参加“党性+蜜柚绿色种植”专题培训班技能指导现场
平和县立足本地蜜柚、白芽奇兰茶、蔬菜种植、土特产加工、电商等5大特色产业,将培训课堂搬到产业基地、田间地头,把现场素材变成鲜活教材。今年来已举办5场这样的专题培训班,让在家的农村党员既增强了党性,又学到了致富真本领,致富路走得更实。
送教叩开“银发门”
党校筑牢“兜底网”
确保党员一个不少“充足电”,平和县在党员培训覆盖面上下了硬功夫——针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县委党校专门组建了“送教上门”小分队。

6月底,组工干部庄昕带着精心准备的宣讲资料,来到文峰镇文洋村楼心组。“我腿脚不方便,很久没参加支部活动了。你们把课送到家里,讲得又清楚,真好。”林大爷握着送教干部的手说道。

平和县文峰镇党委组工干部在文洋村为老党员传达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有关文件
像这样“送教到家、送课入门”的活动在平和县已成为常态,今年以来,已有170余名在家老党员“足不出户”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学习关怀。
与此同时,县级3期培训示范班(学习弘扬谷文昌先进事迹、年轻干部学习教育等)带动600余名骨干党员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并依托全县15个规范化运行的乡镇党校兜底,举办了19场集中培训班,形成了“示范引领、乡镇兜底、上门服务”的三级联动培训网络。
“三维课堂”练精兵
“百堂微课”润心田
培训内容如何精准匹配
不同岗位党员的需求?
平和县构建了“三维培养体系”

在平和暴动纪念馆,县直机关83个党支部的党员正在开展沉浸式现场教学,重温革命历史,接受精神洗礼。“这种沉浸式的现场教学,比单纯在会议室里听报告震撼得多。”结束参观的张小凤表示,“站在先烈战斗过的地方,更能深刻理解什么是理想信念,什么是责任担当,对纪律规矩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教育方式,效果非常实在。”
平和县委组织部整合县域内的平和西坑党校、红色欧寮、阳明文化廉政教育中心等11个现场教学点,打造“现场教学课堂”,通过“一十双百”党课资源库建设,推动精品党课下沉基层。今年来,全县已有300余个党组织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党员政治素养得到有力淬炼。

平和农村党员在山格阳明文化廉政教育中心听微党课
围绕履职能力提升
县委组织部开设的
“周五课堂”
同样深受党员干部欢迎
课堂聚焦产业转型、招商引资、基层治理、新闻宣传、公文写作等当前中心工作和实际需求中的专项性学习内容,着力提升党员干部的专业素养和履职本领。今年已连续举办9期“周五课堂”,累计培训党员干部超1000人次。
为锤炼专业化业务本领,平和县还大力鼓励各系统结合自身工作领域(如红色党建、廉政教育、绿色发展、公益宣传、法律法规等)举办“微讲堂”。组织系统率先举办了“微讲堂”比赛,强化“以赛代训”效果,推动党员干部从“纸上谈兵”向“实战演练”转变。
比赛评选出的10堂优质微党课,已被正式纳入县委党校主体班次教育培训课程及平和县“百堂精品党课”资源清单,成为激发党员干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载体。
“通过分层分类分题的‘精准滴灌’,我们有效破解党员教育覆盖面不全、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平和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全覆盖培训让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为平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能。”

2025年7月6日《闽南日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