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汀巡检司幽思
乙巳清明节的前日,愚受邀到芦溪漳汀村考察巡检司遗址。这天恰是农历三月初六,也即漳汀巡检司迁建开司507周年的日子。如此巧合,不免让我思绪万千,感怀那段烽火岁月……
巡检司最初的功能是“职巡逻,专捕获”,但随着时势的发展,到了明代,其职能更多的是防御与治安。沿海地区,巡检司主要负责防范倭寇的侵扰;而在山区,则负责防范盗贼的活动,及时应对小规模的骚乱,成为山区防御的主体力量。正因如此,巡检司的设置一般是设置于兵家必争之地的要害处。
漳汀巡检司的前身是小溪巡检司,最初设立于元代,司址位于南靖县东琯水之阳(今平和县小溪镇),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以备倭寇为由,移建于漳浦县古雷山。正统五年(1440),复设于河头大洋陂,也就是今天的平和县九峰镇。
众所周知,明正德年间,在闽粤交界的漳州南部发生了震惊朝廷的大规模山民暴乱。于是,朝廷任命王阳明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正德十二年(1517)二月,王阳明统率赣州知府邢珣,带领2000名精兵从赣州出发,一路疾驰入闽,进军汀州,驻扎上杭,火速挺进漳州一线督战,打响他一生建立功业的第一仗——“漳南战役”,攻破了盘踞于漳南地区数十年之久的40多座山寨,平息了以福建詹师富、广东温火烧为首的被喻为“三省骚然”之山民暴乱。平乱之后,王阳明两度上疏朝廷,奏请添设“平和县”,县治址于河头大洋陂。
王阳明将平和县治设于河头大洋陂,那么原有的小溪巡检司就应迁移他处。当是时,该迁移到何处更合适呢?这是摆在阳明先生面前的一道难题。在《添设清平县治疏》中,王阳明有了独到见解,提出明确的思路:“看得芦溪枋头坂地势颇雄,宜立巡检司以为防御,就将小溪巡检司移建,仍量加编弓兵,点选乡夫,协同巡逻。遇有盗贼,随即扑捕……欲于河头添设县治,枋头坂移设巡检司,外足以控制饶平邻境,内足以压服卢溪诸巢。”
在阳明先生看来,小溪巡检司迁移到通往永定、上杭必经之路的枋头坂(今平和县芦溪镇漳汀村),并将驻防弓兵数量增加到80名,再到附近地方选募部分体力强壮、胆识过人的乡夫协同巡逻。一旦境内出现盗贼匪乱等紧急情况,随即出兵弹压制服,起到“外控饶平邻境,内压芦溪诸巢”的功效。如此迁移设置巡检司,从短线看,是在漳南道衙(上杭县)通往平和县治的中间,增设一个哨卡,起到一个拱卫的作用;于长线看,从虔台赣州往汀州府、漳南道,再往潮州府,打通了一条新的陆路防线。
同时,王阳明在《疏》中还进一步指出:“移巡司于枋头坂,亦于事势有不容已。盖河头者,诸巢之咽喉;枋头者,河头之唇齿,势必相须。兼其事体已有成规,不过迁移之劳,所费无几。”可以说,将小溪巡检司移建到枋头坂是军情所迫、时势所逼的迫不得已之举,更多的是受到“地利”因素所决定的。毕竟在冷兵器时代,“河头是诸巢之咽喉,枋头是河头之唇齿”,两地都是控制汀州与潮州之间的咽喉要塞,且是唇齿相依,生死与共的关系。
有关河头与枋头板两地之间,民间还流传一个“称地骨”的传说:传说,正德十二年(1517)倡议新设县治时,形成两个不同的意见:一是后来设立县治的河头大洋陂(今九峰镇),与广东省交界;一是后来设置漳汀巡检司的枋头板(今芦溪镇漳汀村),与汀州府永定县交界。这两个地方,从添设新县之目的是为了有效遏止“山贼”窃发的角度衡量,都具有同样重要的地理位置。正因如此,两地的家族势力及当地乡老们,都坚持主张应在自己的地盘上设置新县治。双方相持不下,最后据说是采用三教九流所谓“称地骨”的办法来解决这一纷争:比较两地地骨轻重即称两地的水,以水的轻重定地骨的轻重,从而定立县治。河头大洋陂人比较聪明,在水里放了一把盐,赢得了县治的归属。这种传说虽带有明显的神秘色彩,但反映了当时不同乡族对于新县设置选址的各自诉求。在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对于政治的向心和依附,是地方社会的一种必然趋向。
在河头大洋陂展开轰轰烈烈造城的同时,漳州知府钟湘指令南靖县丞余道负责枋头坂巡检司的建设工作。余道(生卒不详),江西丰城人,吏员,正德八年至十四年(1513—1519),担任南靖县丞,是南靖县倒数第二任的县丞。因南靖割清宁、新安二里而设平和县,朝廷于正德十四年(1519)裁革南靖县丞这一编制。移建枋头坂巡检司作为县城建设的子项目,同样亦是正德十二年(1517)十二月初九这一天动工兴建。那天,南靖县丞余道带领陈恩钦等一帮木工、水匠师傅,来到枋头板(今芦溪镇漳汀村)的坡地上,献上清香,上祈苍天;清酒洒地,下告土地,伐土开建巡检司。同时,招募当地乡夫民众,砍办木植,舂筑周围110丈(大约14亩)的土城。到了次年(1518)春,已基本建成巡司公馆、前厅、仪门、鼓楼、后堂各1座。但因瓦片用量太大,瓦窑烧制一时跟不上巡检司的建设速度,土城公馆、巡检司厢房尚欠瓦片,加上春季梅雨时节,不便烧瓦,只好用茅草临时覆盖,将就使用,待秋后再进行揭茅盖瓦的修缮工作。于是,着令小溪巡检郭森于正德十三年三月初六日(1518年4月15日),将小溪巡检司移到枋头板地方。次年三月十六日,朝廷将其更名为“漳汀巡检司”,弓兵扩编到80名。
之后,漳汀巡检司屡有修葺。目前,巡检司旧址仅存一座城隍庙,占地面积约210平方米。城隍庙建筑古朴庄严,富有特点。屋顶为悬山顶燕尾脊,石砖木结构,青砖墙砌,坐西南朝东北,依次由前殿、天井、正殿组成。庙外柱上刻有“监察司民功与黄堂表里,聪明宁物德同玄化流行”对联,将城隍的功德表露得淋漓尽致,让人心生景仰。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二进。前殿柱上“举念时明明白白毋欺了自己,到头处是是非非曾放过谁人”富有心学哲理的楹联,强调的是“知善知恶是良知”的良知思想和“一念之始即是行”的知行观,让人联想到阳明心学的民间应用,那是草根百姓对深奥理论的通俗演绎。尽管未必十分准确,但却让百姓时时沐浴着心学的熏陶与良知的教化,正如阳明先生时常强调“戒慎不睹,恐惧不闻的工夫”。柱础石雕线条的奇特与古朴,给人以历史的沧桑之感。天井鹅卵石铺满,两侧带过水廊道。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柱(后檐墙承檩)。明间皆抬梁式木构架,置盘龙石柱,雕刻精美。前殿明间内檐悬挂“燮理阴阳”木匾一方,东侧保留碑记两通,花岗石质地,一通为“漳汀司段老爷勘语”,落款“乾隆二十六年(1761)”,另一通为“重修城隍庙碑记”,落款“光绪二十三年(1897)”。石碑无语,记录有实。这印证了巡检司曾经有过重修的史实。
拾阶漫步而上,便是供奉城隍神像。神龛前方两侧的石柱,留下“报应纤毫不爽,横平曲直无差”的楹联,奉劝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心态,持之以恒破除“心中贼”。而后方两侧的柱上则是刻下“胎生卵生化生生生不已,天道地道人道道道无穷”的精妙绝句,给人以深思、启迪。
岁月斗转,作为冷兵器时代地方防御性军事衙门的巡检司,已然失去了其“职巡逻,专捕获”的功能,之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成为历史的档案。然而,作为其附属设施的城隍庙历经多次修葺,依然挺拔,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矗立在乡村之间,香火缭绕……因为“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