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角色》篇章有感
语堂故居,一个美丽的地方,中短篇小说《角色》作者——知名作家苏丽梅,便出生在这里——平和县坂仔镇。在分享会现场,在我拿到该本小说后,便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我周边很多人也是这样的,他们看得如醉如痴。我先看最后一篇,其中里面有个小片段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该片段叙述了张巧英的母亲为女儿寻求一份稳定工作——当乡村的“代课教师”,而经历的一段令人感叹的故事。作者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底层百姓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挣扎与无奈,同时也折射出人情社会的复杂现状。
张母珍藏三十年发黄的笔记本,记录着“借劳动工具”的细碎往事,凝结着“地瓜宴客”的农村人那种质朴的情谊,是几十年往来的具体化人情,而本片段更为核心的主题,就是张母为给女儿寻求一份“代课教师”工作,不惜利用多年未曾启用的人情关系。这一点引人深思:人情关系在现代社会,尤其在农村,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在小说中,这种关系的表现颇具讽刺意味。一方面,贾书记曾经多次表示愿意帮忙,以回报过去张母的恩情;另一方面,当真正有求于他时,却显露出微妙而现实的尴尬。他爽快地拨通了电话,但接到的却是冰冷的回应。那些看似温情的“有困难尽管开口”,在现实的照妖镜下一下现出了原形。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情景层出不穷,既让人感到无奈,又让人产生更深层次的反思。
同时,作者对于张母形象的塑造也十分生动且细致。张母的形象既勤劳朴实又执着倔强,为了子女的前程,她甚至不顾尊严地去求助别人。这种为子女操劳、牺牲自我利益的母亲形象,深刻体现了传统家庭中的母亲角色。张母在餐桌上强忍着吃下臭虾而后腹泻不止的情节,更让人感受到无比心酸——她宁愿自己忍受痛苦与折磨,也不愿在外人面前暴露出丝毫的窘迫与不适。这种母爱的表现手法,使张母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极具感染力。
张巧英这个角色从她一开始就对爱情、工作充满希望,到后来随着现实的冲击感到彻骨的寒意,以致到最后放弃代课教师的念想,将自己的婚姻嫁给现实的这种心理转变,细致真实地表现了普通人面对命运挫折时的无力感、焦虑与妥协。张巧英的经历,也反映了当下许多年轻人在事业、婚姻道路上的迷茫与困惑。在时代的夹缝中,代课教师岗位的幻灭,不仅摧毁了她的退路,更瓦解了她的最后一处避风港,让她从理想的云端跌落到现实的谷底。在苏丽梅《送婚》所表现出的震惊和绝望中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此外,该小说对众多小人物的形象刻画得十分精准——年轻的工作人员“小李”,一开始冷漠、傲慢,得知对方是领导亲戚后立刻转变态度,“小李”见风使舵的嘴脸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张母找工作的片段,让人感到心酸和不安。她的遭遇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痛苦,更象征着对现实社会人情冷暖的强烈控诉。这一幕,让人深刻体会到普通人为了谋求生计所经受的巨大压力和委屈。
整体来看,张母找工作片段以小见大,通过具体的人物、细腻的情节,折射出某种现象。作者通过真实、细腻地描绘,写出生活的本真。
苏丽梅对小说中角色的塑造,个性是鲜明的、是成功的,通过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与故事,读者不仅感受到情感上的共鸣,更引发了对生活的更深入思考,文学的价值便在于此。苏丽梅这部充满立体感的小说,让我想起那天分享会里的一句话:“大师故里,菩提树下,是畅谈文学的好地方。”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