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书会
四月的平和,空气中浮动着蜜柚花的清香。望着车窗后视镜里渐次褪去的风景,忽然想起某本书里写的一句话:“每个故事的起点,都是一次不经意的出发。”此时的云层,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裂变,铅灰色的边缘透出青白色的光,仿佛天空在为今天的这场文学之约调试底色。
车转过女神像的县道时,雨丝变得温柔,像春天未及擦拭的泪。来往的车辆不断从旁边疾驰而过,车轮碾过的路面,小水洼溅起浑浊的雨水。到坂仔镇时,雨已经停了。走进林语堂故居,我深深被眼前满树的新绿怔住。这里不仅是一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更是一扇通往文学大师林语堂内心世界的窗口。踏入这片土地,就仿佛翻开了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
站在林语堂故居葱茏的绿树下,仰头望去,叶隙间的天空被裁成零碎的碧玉。仔细一瞧,竟有阳光漏下。石阶上投出铜钱般大小的光斑,恍若时光的标点,将眼前的场景分隔成可读的段落。深吸一口气,春天的木香气息夹杂着书香味,让心灵得以被文学浸润。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前,来这里参加一场来自本土作家带来的分享会,是对自己最好的嘉奖。就在自己思绪飘飞的时候,受邀而来的作家、文学爱好者们已陆陆续续抵达了现场。大家漫步在故居的院落内,感受着这里独特的文学氛围。
随后,苏丽梅中短篇小说集《角色》新书分享会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拉开了帷幕。苏老师身着素雅的裙子,眼神中透着对文学的虔诚与热爱,在菩提树下与我们分享了她的创作故事。她深情地从自己的阅读及创作成长经历谈起,并对自己的新书《角色》创作心得进行了翔实地阐述。
她提到,《角色》这本书的创作灵感源于对生活中形形色色人物的观察与感悟,每一个角色都代表着一种人生状态,蕴含着对人性、情感与社会的深刻思考。在创作过程中,她反复推敲每一个情节,力求将角色刻画得鲜活立体,让读者产生共鸣。或许,这就是文学最动人的地方。让我们能在小说作品中,在别人的命运里照见自己,又在自己的生活中,为那些看似平凡的角色,赋予属于他们自己的光芒。
听着苏丽梅老师的分享,内心很是感慨。文学的创作从来都是不容易的。苏老师从2006年正式开启文学创作,初期以微型小说为主要体裁,通过朴素的叙事来揭示人性的温暖与矛盾。2018年后她开始尝试中短篇小说创作,题材从个体命运转向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度挖掘,作品更加注重人物心理刻画与叙事结构创新。从事创作这近20年来,她笔耕不辍,以惊人的创作成长速度及创作热情,在文学园地里深耕细作。她用文字编织出跨越时空的故事长卷,既有对乡土的深情回望,也有对当代社会的敏锐洞察;既流淌着朴素的哲思,亦跳动着人性的温度。那些跃然纸上的篇章,不仅是她艺术追求的见证,更成为无数读者心灵的慰藉与精神灯塔。如今,她已成为一位从林语堂故里走出的平和坂仔籍知名作家。从她的身上,我不仅看到了文学给予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魅力,也见证了文学赋予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是多么地强大。
春风吹拂着秀发,梧桐花不断飘落,落在我们的头上,落在青石板上。此时阳光已有些强烈,现场互动环节的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文学爱好者们纷纷举手提问,与苏老师就《角色》的创作主题、人物塑造、写作技巧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活动接近尾声时,苏老师为我们现场的读者进行了新书签名,我也收到了一本她亲笔签名的新书。拿着手中这本崭新的《角色》,内心早已激动不已。能在林语堂文学馆参加这样的新书分享会,不仅让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热爱阅读和写作。
分享会结束后,已是正午时分。伴随着春风,我们离开了林语堂文学馆。当车轮再次碾过来时的路面时,我知道这个春日的上午早已超越了一次简单的新书分享会,它是一次与故乡的重逢,一场与文字的对话,更是一次对“角色”的重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