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585期>正文

云岭高歌

作者:⊙陈素贞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张艳珍  日期:2025年04月28日

“来九峰,不到大芹山非好汉。”这句山野豪语,在闽南的晨雾里猎猎作响。大芹山,海拔 1544.8 米,横亘于国强、崎岭、大溪、九峰四乡镇交界,如一枚青铜钉,把漳州大地牢牢钉进天幕。十五座千米山峰簇拥左右:小芹山似侍童,鹅公髻如武将,观音岽、笔架山、黄世尖……众星捧月,皆奉它为闽南脊梁。

1935 年,闽粤边特委在此创建革命根据地。硝烟缠上杜鹃,号角惊醒云岚;山民把芋头、番薯背进密林,给红军熬山泉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八闽第一枪》(后名《平和暴动》)把机位架在九峰,把群众演员的呐喊留在胶片,也把大芹山的血色往事,镌刻进闽南记忆。

为探访那凌驾于云端的秘境,攀山者从四面八方、成群结队,不分春夏秋冬地来,至山脚后,再攀爬三千三百八十八级天阶去丈量尘寰与霄汉的距离,至顶峰,第一眼便撞见“八音石”——长 2.5 米、宽 2 米、厚半尺,三石为柱,虚悬空谷。换一方位敲击,便换一种声腔:金、石、丝、竹、木、匏、革、土,八音合一,似天宫遗落的编磬,随心而入。

春天,杜鹃点燃整座山岭:清粉如初,轻启万物的羞涩;红似旌旗,在山风里猎猎作响;紫若暮霭,把天际染成温柔的诗行。白昼里,花径如云,入行其中,仿佛步入隐世桃源;举起相机的不只是定格美景,更是在为自己收藏一段与自然相融的心境。夜深再提灯登高,灯火与花海织成一幅流动的“闽南星图”——星光、萤火与人间烟火交相辉映,提醒我们:真正的旅行,不只是抵达山巅,更是灵魂在花海与星空之间找到归宿。

夏季的大芹山,终日云浪翻涌。千米之上尽是灌木与高山小草,风从东海携来湿润,云雾在茶垄间穿梭。采茶女挽起竹篓,指尖掐下一芽二叶,空气里立刻溢出清冽的兰香,那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白牙奇兰”,沏上一盏,汤色澄亮如琥珀,入口幽香甘醇、细腻甜润,回味悠长。大芹茶厂旁的紫红土富含锌铁硒,遇雨成泥,干后成石,滋养出“皇家贡茶”——芹山茶。此时,山体与季风共同酿出清音,也在岁月的茶芽里写下诗行。

秋风起,苇海翻金。苇穗在风中层层递进,像黄河之水倒灌在峰巅。天高云淡,日光把山脊切成明暗两半,云海在阴影处翻滚、奔腾。此刻若极目东南,可遥望云霄县外海面的一抹银光;若俯瞰谷地,则见东溪源头深切千米,如一把利斧劈开山体,显出大芹“直上直下”的峭拔骨相。

冬夜漫长。月色铺在路上,远处九峰的灯火像金链环腰。摄影师为一帧日出画面,凌晨两点负重上山;山风凛冽,却冻不住笑声。在有志青年的簇拥下,关公像执青龙偃月刀,似要劈开最后一寸黑暗。曙光奔涌,赤兔马踏破云涛——第一缕阳光打在石阶尽头,山顶顿时金甲披身,众人屏息,只余心跳与快门声。

我曾站在烈烈风中,扯着嗓子问:“天下谁是英雄?”风把答案掷回:英雄是能在高处保有温柔的人,于是我收起豪语,低头看每一株在紫红土里挣扎的小草,看石阶缝隙间顽强盛开的苔花——它们都是大芹山谷的回声。

我站在最高处呼唤山谷,与芹山进行心底间的交流,大芹山回答:请在教室里点燃一盏灯火,让微光照出孩子们通往未来的阶梯;请在茶垄间守护一片新芽,让幽香继续在指尖绽放;请在城市的十字路口,与陌生人交换一个笑意,让温暖传递到更遥远的地方……

一年四季,大芹山以日出为启幕,以云海为氤氲,以杜鹃和苇浪为双重舞袖,又让雪雾和茶香轮番登场,共同排演一出横贯天地的史诗。八音石敲响序章,3388级台阶铺展情节,1544.8米的峰顶写下恢弘落款。台下的观众,或是旅人、或是茶农、或是怀揣梦想的少年……都被这部大戏酿成的酒轻轻醉倒:那醇香里藏着山的辽阔、茶园的清芬、樱花的清甜、云的柔情、岁月的静好。“芹山威士忌”点亮的不只是杯中琥珀,更是中国高峰酿出的世界精彩。掌声在云端回旋,也在每一颗被理想和红色记忆点亮的心里回荡。

当夜幕降临,九峰的灯光又与大芹山开启心灵的交汇,请记住:真正的好汉,不只是在峰顶举臂欢呼,更是在下山后仍心怀山河的人。让我们把这座云上的高峰,折进行囊,带回尘世的日常;让茶香和酒香替我们回忆,杜鹃替我们祝福,云海替我们写下——山河远阔,星光不负赶路人;红旗替我们招展——不问西东,且行且歌;山高路远,心向光明!

40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