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强乡新建村: 农文旅融合绘新景 谱写乡村振兴“蝶变曲”
本报讯(张伟芳周思源林锦涛)从负债累累的“空壳村”蜕变为“福建省乡村振兴示范村”,近年来,国强乡新建村以“农文旅融合”为轴心,深入挖掘山区资源禀赋,坚持“红、绿、古”三色交融,成功激发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在短短数年内完成了一场乡村振兴的“破茧成蝶”,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近日,一批远道而来的考察团走进国强乡新建村,茶叶专家们实地考察新建村单枞茶叶母树以及茶产业发展基地,现场洽谈合作意向。考察团有意向合作的单枞茶叶是国强乡新建村产业发展中的一大产业。据了解,一直以来,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靠种蜜柚。由于海拔较高,蜜柚成熟较慢,效益差,而国强乡新建村山高雾多、雨量充沛的独特优势,适宜发展茶产业,特别适合发展单枞系列茶产业。经过论证,该村决定调整产业结构,号召村民“退果还茶”,并通过招商引资,鼓励返乡贤达承包,成立福建大芹山凤仙茶厂。产业结构调整后,新建村已“退柚还茶”1000亩,目前,凤仙茶叶厂已通过SC认证,配套2000多亩的茶园,成为平和最大的单枞茶生产基地。
返乡贤达赖志兴说,以前产业比较单一,现在产业比较多,现在我们全村都大量发展种植茶叶。我们村里也成立了茶厂,茶厂已经成立一个,现在已经准备成立第二个,因为茶叶销量相对较好,又可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除了发展茶产业,新建村还充分依托现有丰富的山地资源,念好绿色生态“山”字经,发展毛竹加工产业,通过毛竹林垦复,使得毛竹林达4000多亩,眼下竹业加工厂正紧锣密鼓地建设推进中,引进金竹竹业公司,不久后,一根根竹子将变成了新型竹质材料,可有效解决毛竹销售难问题。
茶业和竹业只是国强乡新建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新建村采取“党员+农户”的形式,发展一村多业、一村多品新业态,实现林、果、茶、药、竹、蜂一体化发展,不断拓宽村集体收入和群众增收渠道。“目前我们村里产业比较多,很多项目我也负责参与帮忙。村里面现在目前大量种植茶叶,我自己也有种植一些茶叶,平时帮忙茶叶加工、制作,还有一些销售。”赖志兴说。
产业强村的背后,是党建“红色引擎”的强力驱动。为了确保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强乡新建村党支部与村、企、校、银保等12个单位联建,积极构建“四联共建”发展模式,以党建为纽带串联资源、技术、资金与市场。
国强乡新建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赖建星介绍:我们新建村党支部在深入调研和分析村情的基础上,提出了"筑巢引凤"的发展思路。这一思路的形成,主要是基于新建村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希望通过优化环境、提升服务,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资金和项目到新建村落户,推动村庄的全面发展。
乡村要发展,村财是基础。新建村通过成立村投公司,由村委会控股、村民入股来做大资本,开发和壮大集体经济。同时还成立物业资产运营管理公司,把政府拨款项目作为村集体资产包,将资源变成资产,资产变成资金,把资金变成股金。既壮大了村集体资产,也增加了村民收入。2024年,村财收入达139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6万元。
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后,利用集体经济收入改善了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感。2024年,新建村投资150万元新建了一座村级卫生所,并于元旦期间完工投入使用。这一举措进一步改善了村里的就医环境,让全村人民享受到了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此外,新建村还投资72万元建设了村民小组道路提升工程,确保了每个村民小组都通了水泥路。在民生项目建设方面,新建村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新建了文化广场和健身设施,让村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舒适。
“新建村这几年变化相对比较大,因为以前道路交通都不好,环境卫生也比较差一点,治安也比较不好。这几年主要的变化是我们现在每个村都通水泥路,卫生整体环境都比较好,还有就是目前我们建设了一些茶厂,还有成立(芹溪谷游客)服务中心,这几年游客比较多,”赖志兴说。
今后,新建村将继续以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动力”,实现组织建强、农户增收、村财壮大、产业转型“四方共赢”,绘就民富、村美、业强的美丽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