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喝茶
林语学先生曾经在其著作中多处提及与茶有关的论述。然而,他在100多年前喝的到底是什么茶?又如何通过喝茶能够悟出这么多的经典感悟?印象最深的是他在《茶和交友》中的三泡说,既幽默又现实。
当年,林语堂先生的父亲林致诚从漳州天宝五里沙到平和坂仔当传教士,1895年林语堂出生于坂仔。所谓茶余饭后,对平和百姓而言,喝茶是再平常不过的日常,走亲访友、田间地头都少不了喝茶。林语堂文章里写过他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经常泡一壶茶让赶集的樵夫、农夫、商贩和乡人解渴。可能从小就对茶有着深厚的感情的林语堂,应该从小就经常喝着母亲壶里的茶,茶是他童年的佳饮,他从小就懂得茶的苦涩与回甘。
那份喝茶的快乐伴随着母亲那把茶壶和壶里的茶叶的味道一直影响着林语堂先生的思绪,随着年纪与阅历的增长,当他离开家乡多年一直回味那壶里的茶香,那碗茶苦后回甘带给他的快乐与解渴,他渐渐品出了喝茶的诸多境界。终有一天,他说出了“只要有一把茶壶,中国人到哪都是快乐的。”的至理名言!
平和是茶乡,有着千年的产茶史。料想林语堂先生那时候喝的应是母亲冲泡的故乡好茶,是大峰山上采来制作的地方名茶平和奇兰茶。为了探寻大师喝茶的乐趣,体验他那美妙的三泡说,我想只有选用最纯正的平和奇兰与平和本土的瓷壶,才能充分还原他的三泡茶说:“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林语堂经过精微细致的心理联想,写出了相当吻合的“妙论”。这妙论与他生在茶乡,一生好茶,是分不开的。
林语堂先生是民国时期爱茶的杰出代表,当年他投身新文化运动,办报刊时曾在办公室有过这样一条规定,不戒癖好。即是吸烟、啜茗、看梅、读书,并不劝人戒烟。
其实严格地说起来,茶在第三泡时为最妙。林语堂先生论茶三泡说是他对人生的另一况味,也是他饮茶的个人体验。他在《生活的艺术》中说:“捧着一把茶壶,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这句话道出闽南的生活品性,闽南人习惯于恬淡平和之中度日。那年林语堂先生小女儿林相如回到故居,品尝了他父亲孩时品饮的平和奇兰,赞不绝口,家乡有这么好的茶叶,回美国时还带上一盒家乡的奇兰茶。
康熙版平和县志有“茶出大峰者良”的记载,我相信,林语堂先生从小喝的茶定有平和的白芽奇兰茶,当年它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众茶,如今它早已香飘海内外,成为众多茶客的心头瘾,它那独特的奇兰香气一旦入口,定会在你心头缠绕一辈子。这时你定能体验到林语堂所说的喝茶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