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582期>正文

这棵银杏

作者:⊙林国华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张艳珍  日期:2025年04月07日

401.jpg

这是一株孤独的老树,方圆几十里之内找不到一株相同的物种。这是一株多情的老树,几百年来让人心心念念,即使远离故土,仍不能忘却。

两百多年前,五寨乡寨河村里的一个读书人,跋涉几千里,到远离故土的京城国子监求学,学成之后,除了带回满腹的经纶,还带回一株奇异的树苗,他一路细心呵护,几个月的舟车劳顿,人已疲乏不堪,树苗却青翠如初。一回到家,主人顾不上休息,在自家的祠堂前种下这株银杏树,他像照顾自家婴儿一样精心照顾,浇水、施肥,还扎起篱笆加以保护,免得牲畜糟蹋,这株来自异乡的树苗,在主人的细心照料下一天天生长了。估计连主人也不敢相信,当主人老气横秋时,树苗长成大树,正值青年,而在主人离去两百年后,大树依然挺立,天天对着老井照镜,吮吸老井滋润的甘泉,顽强地活着,阅尽人间春色。

清明前夕,我骑着电驴,去看望这株老树。一条崭新的柏油路蜿蜒而上,道路两边种满各种名贵的观赏树木,木栅栏里的冬青苍翠欲滴,正吐着新绿。穿过古老而又美丽的村庄,在离宽阔的水泥埕边不远处,柏油路的右前方,一株树皮龟裂的老树赫然出现,树高不过七米,胸径大约八十公分,灰褐色树干上钉着一块2015年平和县人民政府的福建省古树名木三级保护牌,用中英文写着树名、科属名还有编号,二百二十年的树龄。

银杏老了,他没了蘑菇状的茂盛,也没有尖锥状的挺拔,几百年的狂风暴雨,迅雷闪电的摧残,使这株银杏现出了老态,让人唏嘘不已。空洞的树干有一片水泥瓦楞挡住,里头填充一些泥土,往里一看,可以清楚地看到里边被虫蛀风化的痕迹,岁月的年轮已经从它身上消失,几百年的水文气候记录已经被虫蠹蛀烂,四米的主干只剩下空壳。分叉后的枝干四五米处都被狂风折断,再从粗大的枝干上长出几根小树枝,跟老人的头发一样稀疏,全然没有枝繁叶茂的感觉,枝干上长满苔藓和槲蕨,细小的枝条上长出扇状的叶片,在微风的吹拂下,宛若停歇的蝴蝶振翅欲飞,让人觉得这株老树还有些许生机。令人欣喜的是树洞的上头已经出现自我修复,用长出的树瘤来填补空洞的树干。

银杏,人称白果,又称公孙树。是裸子植物中唯一的中型宽叶落叶乔木,可以长到25-40米高,胸径可达4米,幼树的树皮比较平滑,呈浅灰色,大树树皮呈灰褐色,表面有不规则纵裂,有长枝与生长缓慢的锯状短枝。有着较为消瘦的树冠,枝杈有些不规则。一年生枝为淡褐黄色,二年生枝粗短,暗灰色,有细纵裂纹。冬芽为黄褐色,多为卵圆形,先端钝尖。银杏寿命长,被科学家称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中国有3000年以上的古树。相对于这样的古树,眼前这株银杏只能算是曾孙玄孙的辈分了。

看完银杏,我拜访了就在树下居住的同事,年过七旬的老师。他既是村里的老者,也是一本活字典,对寨河村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奇闻轶事了如指掌。聊起屋后的古树,老师口若悬河,兴致甚浓。小时候听红狗爷爷说,这株古树的树苗是爷爷的爷爷去京城求学带回来的,这株银杏就种在祠堂旁边,我小时候就在树下捡过白果,烧过树洞里的马蜂窝,看红狗爷爷在树旁倒拔棕榈树。当地有人曾经把银杏的种子加以培育,甚至想通过嫁接来繁殖这个物种,结果都没能成功,可见老祖宗要把这株银杏种活是多么不容易。好在种树的后人以家族的名义管理这株古树,树下的房子建了又倒,倒了建,却从不因古树的占地而加以砍伐,才让古树保留至今。

十年前,富美乡村落户寨河,村两委对村容村貌和布局做了全新的规划,大家发现这是村里重要的人文资料,于是向上级做了汇报,邀请专家对古树进行鉴定,才有了挂牌保护一事,再加上远近闻名的无名土楼,克拉克瓷古窑址,海丝瓷源得到国家认定,这株古树也跟着身价倍增,名声大噪,它与村里的荣华富贵树成为网红明星,到寨河游玩的客人都会一睹芳容,与古树合影,留下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