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园·那人
今天去探访石雷山茶园。为何称为“石雷山”,是因为山上石头很多吧?我脑中浮现出了一座满是大石头的山。小车载着我们往霞寨镇高山村驶去。同行的向导说,高山村的党支部书记周海松在“扬子书院”等我们。霞寨镇也有个书院?第一次听说,我先入为主——认为是常用的“扬子”一词,到了刻有“仰止书院”字样的石碑一看,居然是“高山仰止”之“仰止”,有文化韵味,抬头看看石碑上方那座高耸入云的石雷山,更是应景。周书记和两位司机已在此地等候多时了,书记是一位很潮的中年人,干练又不失儒雅。
山高路陡,我们换乘了周书记他们开来的两辆四驱越野车。石雷山确实有很多石头,不过也不是想象中的大石头,而是遍地的碎石。车子在山路上左颠右晃,跳起摇摆舞,一路盘旋而上,感觉五脏六腑都要错位了,险峻路段时不时让人替司机捏一把汗。还好最终都顺利过关,看来换车请经验丰富的驾驶员来带我们,是十分有必要的。经了解,石雷山得名也并不是因为石头多——高山村海拔最高峰的山坳间,坐落着一块椭圆形的巨石,犹如雷神手中的神锤,因而此山便得名石雷山。
到了茶园,下了车,走在山道上,远远望去,碧蓝苍穹下,百亩茶园层峦叠翠,蜿蜒绵亘,就像一条条绿色的绸带,在山间袅袅飘动,又像起伏的层层波浪,逶迤而来。山风习习,恍惚间竟有着与这绿浪一起舞动的醺醺然了。细细一看,这茶园竟是由七座小山头排布而成,这里被称为“七星湖”。石雷山群峰连绵,此处的山坳被围成一个平湖,平湖中隆起七座小山峰,因而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七星湖”。
“七星湖”自古便盛产清明茶。如今这七星湖茶园采用科学化管理,修整得错落有致。石雷山最高海拔1228米,茶园500亩,在全县高山茶中占有重要一席。茶园主人周书记一家早就在厦门买房定居了,但他深深眷恋故土,毅然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作为村书记带头回到偏僻的家山种茶创业。说起这片茶园,他如数家珍,满满的一腔激情:这片茶园采用“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种植模式。正因有现代化科学管理模式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才能培育出富含矿物质、品质极优的高山茶,有望把白芽奇兰的名号打得更响。
伴着周书记的描述与憧憬,我们走进茶丛中。这些茶树低矮却壮硕,活力蓬勃。它们的根深深地往满是碎石的泥土中扎,新芽儿犹如雨后春笋般往上冒,带着对春天的憧憬和梦呓从茶枝里冒出来,嫩嫩绿绿的,惹人怜爱。此时,屏住呼吸用心聆听,仿佛听到茶的生命在初春里拔节成长的声音,在群山的怀抱里酝酿出一片崭新的希望。高山茶生长在偏僻高寒之地,较之平地茶更要历经风霜,适应恶劣环境,顽强生长。但也正是高海拔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成就了高山茶优良的品质。相对于低海拔平原茶,它的茶多酚、氨基酸、硒元素等有益物质更为丰富,茶汤口感醇厚,香气浓郁,耐冲泡,由于温度较低,病虫害发生较少,茶叶品质也较为纯净,看来“茶叶亦是香自苦寒来”。这些聚日月精华,集天地灵气的精灵和眼前这位志气飞扬的创业者,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茶园深处那股不断升腾发酵的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力量,这股力量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点燃了创业的激情,也点燃了大山的希望!
我们还拜访了茶园不远处的山神“石万岁”,探寻了奇石“石公婆”。小径通幽,山风牵衣袖,山泉奏琴,石头述说故事,竹子与各种树木参差错落,落叶叠积,走在满是碎石的山道上,每一步都踏出了冬日特有的清脆回响,宛如大自然的乐章,悠扬而宁静。石雷山七星湖茶园,既展现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又铭记了创业者辛勤劳作与智慧的结晶。这是一卷大自然与人类携手创作的诗篇,走进这卷诗篇,美美地邂逅一场清欢,与影子牵手,和灵魂对话,与时光和解,远方就在眼前。
下山后,最惬意莫过于饭后来盏好茶。开水腾起了袅袅热气,周书记拿出一小袋包装精致的茶叶,把它放入茶壶里。那茶叶条索紧结、肥硕,有白毫,一看就是品相极佳的好茶。高悬壶,将沸水注入杯中,只见茶叶缓缓舒展开来,如初绽花蕊,似袅娜舞者。很快茶色就在清水中氤氲缭绕,醇黄中带着淡淡的绿,泛着琥珀色的光,石雷山的春天就浓缩在这一杯茶水之中,茶香四溢,盈满茶室。抿上一小口,感觉五脏六腑都涤净了、通透了,午间的倦意也随之一扫而空,仿若山上的清风拂面,百亩茶园的绿意又在眼前晕染开来……到底是用心,用激情,用智慧,做出来的好茶,品质就是不一样。周书记还别具匠心地给自己的石雷山茶起了个名,叫“碧初茗茶”,这名字实在妙,且不说这取自祖籍霞寨的油画大师周碧初的名字,突显地域特色,还别具诗意与韵味。“碧初”,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呢?是生机勃发的初生芽儿,是一整个嫩绿鲜活的春天,更是那一颗满怀希望、励志拼搏的初心!
万物有灵,茶之气质与山之气质、人之气质,亦是相通的。人种养了茶,茶亦滋养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