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雷山上的地菍花
岁末里的天空,苍穹如洗,宛如一块无瑕的蓝宝石,清澈而深邃。太阳恰似一位知心老友,慷慨地散发温暖的光芒,驱散了冬日里的寒意。在这份宁静的召唤下,有一股神秘力量悄然而生,引诱着我们到深山中揽胜去,去寻觅那份久违的美好。
此次行程,我们的目的地是平和县霞寨镇高山村“石雷山”周先生的茶园。我们从县城出发,就像一群挣脱城市束缚的鸟儿,欢快地飞向那片神秘的山林。汽车行至进山路口时,我们换乘了茶园主人的山地越野车,我内心有些忐忑也有些希冀,心想,这山路到底得有多么的崎岖?这趟行程,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与收获。果然,山路崎岖,陡峭而弯曲,虽一路时有惊呼,但有惊无险,毕竟真正野生的山路需要专业的司机才能驯服。
抢先占领了“石雷山”顶的风,携带着清新的草木香迎面扑来,令人心旷神怡。我们被这自然的魅力所俘虏,心甘情愿地成了大自然的囚徒。站在山顶之巅迎风眺望,雾霭中,脚下错落有致的峰峦层层递进,远、中、近景相互映衬、弥蒙梦幻,山光水色,眼前就活脱脱一幅南宋赵黻的《江山万里图》。
石雷山本是一座岩山,经过亿万年的风雨洗礼,地表岩石已基本风化为碎石粉末,如同时光里的细沙,每粒开裂的砾石仿佛都在述说着岁月的故事。在这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处,却奇迹般地开辟了一片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茶园,层层叠叠,像一条条碧绿的丝带,缠绕在群山之间。
茶园主人周先生介绍说,这片茶园日照时间长,山势温婉,且常有云雾笼罩,是一处难得的培茶胜地。据传,此石雷山自古以来就生长着野生茶。根据《神农食经》的记载,茶有药用价值,具有解暑、降火等诸多功效,这些茶叶如同山间的精灵,承载着大自然的恩赐和岁月的沉淀。据《平和县志》记载:平和茶,最早从野山茶到日丹、钱茶、宝珠、海红、苦丁茶、清明茶、竹叶奇兰茶,时至今日被驯化、优化后统称为平和白芽奇兰茶,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了文化的传承。从明朝起,便有商人经营石雷茶业,特别到民国初,日本人在平和挂牌“平和三井洋行和胜美公司”,大量收购以石雷茶为主的平和上等茶叶。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文人雅客们就像是对一位知己的深情厚谊,毫不吝啬地赋予诸多诗情画意。文坛幽默大师林语堂先生,就是一个十足的“茶博士”,他对茶的热爱如同烈火般炽热。他说:“只要有一把茶壶,中国人到哪都是快乐的。”他将饮茶视为生活的精髓,是快乐的源泉,先生的话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对生活真谛的理解之门,而中国油画先驱者周碧初先生,也出生于平和霞寨这片灵秀之地,也有着饮茶的习惯,对茶壶更是钟爱有加。据说每次朋友小聚,必用紫砂壶泡茶来招待亲朋好友。周先生创作了一组《紫砂茗壶》组图,将中国精神融入其中,画中的茶壶宛如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诉说着中国的故事,传承着中国的文化。
正午时分,阳光洒满茶园,为这片绿色海洋镀上了一层金辉。漫步其间,不经意间,我的目光被匍匐在砾石之中的地菍吸引。地菍,作为野牡丹科的一员,它们宛如一群勇敢的探险家,以一种独特而坚韧的方式,顽强地扎根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静静地绽放着自己的光彩。我蹲下身来,仔细观察这些顽强的生命,在砾石中,它们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着低调的光芒,或紧贴着地面,或微微翘起,它们相互依偎,共同抵御着风雨的侵袭或极度的高温与干燥,把坚韧的根系深深扎进土壤,汲取着每一滴珍贵的养分,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它们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地菍的花朵了,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它竟然还能绽放出如此美丽的花朵。那些花朵,虽然小巧,却异常精致。它们如同点点星光,点缀在这片灰绿色的海洋中,仿佛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芬芳。
此茶园的主人周先生是一位回乡创业者,据朋友介绍,他放弃了大城市繁华与舒适,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回乡种茶。家乡的经济发展比较滞后,资源有限,这个决定,对许多人来说或许难以理解,但我却看到了他对故土的深情与对内心的追寻。正如那些地菍,在岩石缝隙中顽强生长,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周先生也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不断探索,不断汲取,为家乡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这次旅行,我不仅领略了自然之美,更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那些在地菍身上体现出的坚韧与不屈,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我们心怀希望,坚韧不拔,总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