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576期>正文

古城寻味

作者:⊙江惠春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张艳珍  日期:2025年02月24日

与居住在厦门的好友通电话,话题总是不经意间滑落到那些细碎而温馨的日常之中。毕竟,谈人生显空泛,论往昔又太遥远,唯有提及烟火岁月才觉真切温暖。“还是漳州好呀”,好友话语中带着几分羡慕与向往,“在古城的小巷随意晃悠,不经意间就能遇见那些让人念念不忘的美食。”是的,在古城里溜达,感觉时间都变得慢悠悠的,岁月好像被这儿的悠闲给拉长了。

老街、老铺、老招牌,一路走一路看。琳琅满目的小吃摊贩间,有卤面的香气伴随着各种食材香味在风中飘散。卤面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最常见且最为人接受的食物。汤色金黄,面条筋道,配料丰富,那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浓郁的卤汁更是汇集了多种食材的精华,慢火熬制,香气四溢,让人一尝难忘。有热气腾腾的卤面,也有消暑的四果汤。一碗小小的四果汤,有西瓜的清爽、芒果的香甜、芋圆的软糯、莲子的清雅……每一份食材都蕴含着夏天的味道。除了四果汤之外,连子圆也是人们心中难以忘怀的老味道。一颗颗晶莹剔透的莲子圆在红糖水的拥抱下,显得格外诱人,甜润爽滑的口感,让人一尝便难以忘怀。对于老一辈的漳州人来说,连子圆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段珍贵的记忆。曾经,在洋老洲旁的大榕树下有小摊售卖着两分钱一碗的莲子圆,简单的美味,成了前来游泳的人们无法抗拒的诱惑。而今连子圆的价格已不再是那两分钱一碗的旧时记忆,但它的味道却依旧如初,清甜爽口,丝毫未变,不仅是一种味蕾的享受,更是情感深处的念想。

对老一辈老漳州人来说,面粉枣是再熟悉不过的一道街头美食。早些年代在中山公园门口、新华北路“圆圈”及新桥头等处,每到傍晚,就有卖面粉枣的小摊,一个小炉一把水壶,一张折叠桌,几把简易的竹椅就是全部家当。当水壶里的水烧开后,水蒸气就会从壶上的哨子喷出,发出悠长的哨声,晚归的人们远远听到哨声,便会不由自主地寻味而来,点上一碗,享受那份温暖与满足。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很多家庭会自己炒面粉枣给孩子们解馋。想当年,母亲也是炒面粉枣的佼佼者。面粉枣,乡土间也称面糊,其主料自然是面粉无疑。那时,每当母亲动手炒制面粉糕,我总是守在一旁,满心期待着那美味的一刻。只见母亲架起一口大铁锅,慢火细炒,将面粉炒至微黄,随后加入事先炒好并研磨成细末的香油葱、花生米或是黑芝麻,锅中翻炒不停,不多时,一股诱人的香气便悄然飘散。紧接着,母亲会撒入红糖再继续与面粉一同翻炒。炒制完毕,母亲总会笑言需稍待片刻,而我们几个孩子却是早已迫不及待,直接舀起开水冲一大碗,热腾腾的蒸汽中,芝麻的香气直冲鼻端。我尤其喜欢将水兑得少一些,这样面糊会更加浓稠,吃起来既有嚼劲又带着别样的香甜,那份满足感,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

除了那些广为人知的小吃,老街的店铺里还藏着一些包装虽简陋却承载着悠久历史的食品,比如蒜蓉枝、云片糕、焙肉干等,它们静静地躺在柜台的一角,等待着每一位过往的旅人前来探寻与品味。两侧的老建筑在晨光与暮色中交替更迭,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往昔的辉煌与岁月的沧桑。老茶铺雾气袅袅间,寄托着人们追寻悠然时光的情怀。孔庙的庄重,青石板路的古朴,与那些在红墙前拍照的身着现代古装的美女们相映成趣。走在街上,有时冷不丁就撞见个传统手工艺的小摊,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梦想,讲述着关于坚持与传承的故事。如果说,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 那么传统手工艺则以其灵动的姿态和独有的方式,让城市的记忆变得鲜活起来。

不仅仅是传统美食,在过去的节假日,古城人流量暴增,本地的现代特色饮料片仔癀草甘蔗汁突然火爆出圈,成为古城的“网红”饮品。几乎每家榨果汁的店都被挤爆,人们在店前排起长队,门口的甘蔗渣堆成一座座小山,多台榨汁机直接用坏。喝一瓶片仔癀草甘蔗汁成为许多外地游客游览古城的一个标配,于是有网友惊呼:“没有一根甘蔗可以逃离漳州古城!”或许,一些传统美食因种种历史缘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它们独特的风味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却在新兴的美食中得以延续和传承。正如古城的脉络,虽有岁月变迁,却总有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其中涌动,让这座城市的味道与文化,生生不息。

品文化、尝美食、看非遗、赏民俗,千年古城的人间烟火蕴藏在每一块斑驳的石板路上,弥漫在每一家老店铺中,也流淌在每一道传统的精妙技艺里。那些或深沉或简约的生活气息共同交织成一段段关于味道、关于记忆、关于时光以及关于让人百说不厌的古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