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思永楼
夕阳的余晖映照在土楼的高墙上,折射出金色的光芒。镌刻在土楼门楣上的“思永楼”三个字是那样的古朴大方,那样的遒劲有力,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这座位于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的思永楼,威武如北京的前门矗立在南国乡村,奇幻如欧洲古堡漂洋过海落座于如画异乡,历经三百年风雨侵蚀,其正面不见斑驳的痕迹,光滑平整的石头与三合土墙体浑然天成,给人高大雄伟的感觉。可以想见,当年华构竣工之时,那是何等的风光——宽阔的楼前广场锣鼓喧天,鞭炮轰鸣,邻里乡亲一睹为快,亲朋好友云集于此,远近闻名的戏班在这里搭台唱戏,好不热闹!
思永楼为埔坪林氏第十一代林志连所建。楼名有希望华构永固,子孙兴旺,福泽绵长之意。这座宏伟的建筑,依据风水格局建造,由前面长方形和后面椭圆形的图案组成,楼中有楼,呈“回”字形结构。走进大门,只见两边的楼房顺着地势逐级升高,在后半部分高出前面将近一层,以椭圆形状交汇,整座大楼犹如一把交椅,给人四平八稳的感觉。大楼前面是个将近1000平方米的广场,可以用来祭祀、演戏、集会、晒谷等等。
思永楼的基础是用一米多厚的花岗岩铺设,在高出地面两米后用三合土夯筑直至三层楼顶。大楼的外环前面有六个独立单元住户,两边加上后面的二十户,总共居住二十六户人家,每户人家底层都用一堵三合土墙壁把内外分开,里面当作厨房和饭厅,也是会客厅,宽敞的内室可用作仓储卧室。整个楼房冬暖夏凉,非常宜居。每户人家门口用三至六米的石板连接,三楼的房间户户相通,外面又有回廊把所有的住户连接起来。在回廊的交汇处,通过楼梯一直连到大楼底层正门里的瓮城。大楼中间是正方形的四层楼心,高出外环,与外环相套。楼内有九个单元,可以居住九户人家,也可以当作仓库存储物品。
大楼正门朝西,边门朝南。长年累月,大门门板已被虫蚁侵蚀,但是依然可以看出门板足足有十厘米厚度,门后还备有粗铁链。门顶上安置水槽,当年匪患袭击烧门时,可以用水淋浇灭火。大门两旁各有两个枪眼作为射击孔使用,大楼左右两边各开两个石窗,两旁也备有枪眼,除此之外每户人家、每个单元都没有开窗户,但设计有内宽外窄的枪眼,可见当时为保证楼体安全的设计之周全。
大楼的排水系统也非常巧妙,表面看不到排水管、排水沟,可是不管下多大的雨,楼内都不积水,水流会从暗沟排到楼外。在晴天时,有爱恶作剧的孩子们在下排水口点燃杂草,一阵浓烟从排水道冒出来,才能发现这些暗道。
思永楼设计合理,气魄雄伟,很多热衷土楼研究的人包括国外的土楼爱好者们都来这里参观考察,拍照留念。
当年建造土楼的林氏先祖早已远去,但留给后人一个个冬暖夏凉的家。正如土楼墙壁上书写的“居之安”三个大字一样,十几代人在这里生息繁衍,安居乐业。几百年沧桑变幻,思永楼历经了风雨侵蚀,地震摇摆,依旧伫立在平和五塞的大地上。
我从小就住在思永楼边,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讲思永楼的故事,还有埔坪林氏和雾峰林家的历史。长年深耕在这块美丽的土地,埔坪林氏渐成本地望族,其第十四代林石迁往台湾彰化,后定居台中雾峰乡,逐渐成为当地望族。林石即“雾峰林家”开台祖,雾峰林家在历史的潮头日渐显现。
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国侵略者入侵,雾峰林家第六代林朝栋率乡勇与敌军作战,其妻杨水萍亦亲率家将、乡勇前往支援。最终,在清军和当地同胞们同仇敌忾、顽强抵抗下,法国侵略者战败退出台湾。
林朝栋之子林祖密也参与了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战斗。他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干将,曾被任命为“闽南军司令”,授少将军衔。1925年,林祖密不幸遇害,牺牲时年仅48岁。林祖密第五子林正亨加入中国远征军抗击日寇,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台从事革命活动,1950年英勇就义……一代代雾峰林家人前赴后继,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被广为传颂。
雾峰林家虽在台湾,但心系大陆的列祖列宗。从林石开始,每隔几年都要回乡谒祖,这成了雾峰林家的传统。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林朝栋回埔坪时,出资购置土地,把每年出租所得的二十五石六斗粮食作为祭祖祭墓之用,并宴请众乡亲,立下“奇昴公祀田”石碑为证。
当两岸开启民间交流后,台湾雾峰林家回平和祭祖寻根,两岸宗亲往来日益频繁。自1986年林祖密第六子林正利回埔坪省亲谒祖,开启破冰之旅后,至今已有六十多批、一千多人的林家后裔,回到埔坪认祖归宗,成为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佳话。
从五寨埔坪林氏到雾峰林家,林氏一脉在这片土地上写下辉煌的篇章。正是这些忠勇儿郎,把思永楼的故事演绎得荡气回肠,让思永楼有了更多值得记忆的故事。前些年,这座历史遗迹进行修缮,楼心被修建为“雾峰林家迁台记忆馆”,思永楼迎来了一次华丽的转身。修缮后的思永楼将成为展示台胞迁台纪念物品、祖地追思、土楼文化传承、村民日常活动场所,思永楼的故事将开启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