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574期>正文

走向春天的家乡

作者:⊙苏丽梅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张艳珍  日期:2025年02月10日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他们整天在地里忙活,田地都在家附近,最远的离家两公里左右。而集市到我家也只隔一座桥,集市上的店家卖着普通家庭的日常所需,因此,对我父母而言,以家为中心,方圆两公里的范围,是他们生活大半辈子的所在。

小时候,家里种水稻,没其他收入,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地里所种的粮食,除了运到粮站去缴纳公购粮外,就只够一家人的温饱。可以想象,在那样的经济条件下,父母很少有机会出远门。

若干年后,我们姐妹长大成人,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此时父母已六十多岁。记得有一年,我们一家三口回娘家过年,大家边吃饭边闲聊,母亲说,我们村的金吉,她的女儿带她到城里的公园玩了,说风景好着呢。城里的公园离我家有七八十公里呢。父亲听了,说:“年纪大了,晕车,估计这辈子去不成喽。”父母只是随便说说,我却记在心里,我想,等有机会,一定带父母去城里的公园逛逛。

那时,我在外地工作,不时地,从亲人的口中得知家乡在慢慢发生改变,家里盖了新房;道路铺上了水泥路;蜜柚园一片连着一片;蜜柚加工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蜜柚产业的发展,我的家乡被冠以“蜜柚之乡”的称号,每到蜜柚成熟季节,村民到全国各地做蜜柚生意,年后返乡,时常有认识的村民到家里来串门,聊起外面的所见所闻,他们总是建议父母出去看看。父母笑了笑,没说啥。

母亲虽然时常念叨要出去走走,我们有时叫她一起前往,她却总在推托:“年纪大了,晕车,算了。”“下次再去。”就这样,推了一次又一次;而父亲,因为关节痛,更不想出远门了。

几年后,我们有了车。车买回来后,正月初六,老公开车,带着父母直奔城里的公园。年底从家到城里开通了高速公路,春节免通行费,趁机带父母去感受下。等父母在车里坐稳后,车徐徐开动了,车在高速路上行驶着,透过车窗,父母见识了外面现代化的建设。

半小时左右,我听到了母亲的干呕声,母亲晕车了,我赶紧拿过早已准备好的垃圾袋给母亲,母亲把脸靠近窗户,压着胸口,不时地咽口水,母亲肯定是担心把车弄脏,她在努力控制自己。

前面有个服务区,老公赶紧把车开进服务区,我打开车门让母亲下车,母亲急急忙忙走向垃圾桶。母亲佝偻着身体,吐得脸色发白,照她说的,五脏六腑在翻腾,胃里的东西都吐光了。

等母亲恢复得差不多,我们继续出发。一个多小时后,车驶进了城里。老公把车停在车库,我们带着父母走进公园。

公园里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考虑到父亲的脚不能走太远的路,逛了一段路之后,我们坐在椅子上休息,休息半小时后,再继续逛。父母边欣赏风景边说,这城里就是不一样,规划整齐大方,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父母平时很少出远门,也很少拍照,我逮住机会给他们拍照,就这样,我们一路走走停停,拍了不少照片。

因为过年,逛公园的人很多,上厕所要排好长的队,母亲开玩笑说,这城里好是好,就是人太多了,上个厕所都要排队。父亲笑了笑说,是啊,还是家里好。

我们在公园逛了许久,眼见夜幕渐渐降落下来,我们要回家了。在回去的路上,母亲又吐了一次,到家后,她后怕地说:“这城里,去一次就够了。”

我们做梦也没想到,几年后,家乡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著名作家林语堂出生于我的家乡,林语堂故居离我家只有一座桥的距离。2012年,有关部门对林语堂故居进行保护修缮;2014年,占地面积约800亩的林语堂文博园建设完工,文博园与林语堂故居隔溪相望,溪叫花山溪,溪上流水潺潺、溪边绿树红花,景色宜人。

林语堂文博园在建成初期,母亲经常走过去看看,然后回来跟父亲汇报工程进度。想必父母怎么也没有想到,在离家这么近的地方,就有一座公园的建成。在父母的期盼中,林语堂文博园终于竣工,林语堂文博园建成后,俨然成了父母心中最理想的公园。每天傍晚,父母从家里出发,先不经过绿城大桥,而是沿着花山溪边上的人行道走向林语堂文博园,人行道宽阔、平坦,走在路上,眼前是花山溪潺潺的流水以及绿树的掩映。父母走在花山溪边上,就会谈起这条花山溪的前世今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花山溪溪水清澈见底,家里的饮用水,都来自花山溪。之后,香蕉取代水稻种植,废弃的香蕉杆堆满溪边,在溪边发烂,发出阵阵恶臭,由于缺乏管理,附近村民把花山溪当作垃圾场,所有的垃圾都往溪里扔,成群结队的苍蝇在溪边盘旋,清澈的溪水变得浑浊。这几年,花山溪得到了应有的保护,有关部门严厉禁止往花山溪扔垃圾,并且在溪边种上绿色植物,净化水源。如今的花山溪,干净、澄澈,溪边鲜花盛开春意浓。

不用走多远,世界上最大的烟斗造型建筑、林语堂生活艺术体验馆、两座巨大的蜜柚馆呈现在眼前,形象逼真、如梦如幻。

再往前走,是“三日桥”,这座文化景观桥横跨花山溪南北两岸,桥宽4米,桥下高6米,主跨有96米。林语堂在自传里写道:“我每由本村到厦门上学,必须在江中行船三日,沿途风景如画,满具诗意。”设计者受到启发,设计出具有深刻意义的文化旅游景观,“三日桥”以乌篷船作为外观的桥墩,桥面曲折三次,意寓年少时的林语堂从家乡出发,乘坐乌篷船沿着花山溪到厦门求学需要三天两夜时间。“三日桥”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中间栏杆的照明灯是毛笔形的形状,意寓林语堂先生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大文豪。

走在“三日桥”上,可以欣赏桥面两侧的精彩语句,这些语句都是林语堂先生在著作中对家乡坂仔的描写,从这些精彩语句中,可以看出林语堂先生对家乡的深刻记忆。

母亲不识字,父亲小学毕业,喜欢看书读报。我偶尔回家,都会看到父亲手拿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每每父母亲走在林语堂文博园的时候,父亲都会跟母亲解释,这是什么字,是什么意思。特别经过“三日桥”的时候,因为“三日桥”蕴含丰富的内容,父亲就会停下脚步,跟母亲讲解三日桥的来源,讲解林语堂的故事……在讲解的过程中,母亲偶尔会提出疑问,父亲则耐心作答。

走过三日桥,来到林语堂文化广场,从文化广场走进去,就是林语堂故居了。林语堂故居经常有很多游客来参观,或许怕影响到林语堂故居的宁静,怕打搅游客的安逸,父母进去林语堂故居参观的次数不多,他们会在林语堂故居门口驻足、停留,谈论几句,继续往前走。这边是花山溪的另一边了,用木栈道修葺的人行道同样平坦、宽阔,一样的“绿树相送”,父母沿着木栈道走到桥头,跨上坂仔绿城大桥回家。

由于所处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林语堂文博园建成后,每每成了父母休闲的好去处,哪怕天上下着蒙蒙细雨,父母亲也会各自撑着一把伞,从家里出发,到林语堂文博园走一圈。林语堂文博园宁静、安逸,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飞扬的尘土,有的只是溪水的潺潺、小鸟的鸣叫,徜徉其中,每每令人流连忘返。

自从林语堂文博园建成后,亲戚朋友时常邀约父母,到哪个城市、哪个景点逛逛,他们都给予理直气壮地拒绝:“嗨,去那么远,舟车劳顿的,我晕车,出不了远门,咱家门口的这个大公园,免费资源,看都看不够,多好!”父亲笑呵呵地说,母亲在一旁乐呵呵地帮腔,他们一唱一和,脸上流露出满足的笑容。

是啊,这是父母的由衷之言,走向春天的家乡,鸟语花香,花红柳绿,家乡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生活于此,内心自有无限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他们不向往外面的世界,不羡慕城里人的生活。走在家乡的花山溪边,欣赏着林语堂文博园的风景,感受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的生活态度,每一次体验,心灵都能接受一次洗礼,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景致了。

家乡——变得越来越好了,好到极致,好到让人留念,好到让父母不再向往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