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水尪”闹春记
在平和县国强乡高坑村陈姓聚居地,流传着一项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走水尪”,它堪称国强乡春节期间的一场文化盛宴。每年正月十一,现场人山人海,八方宾朋纷至沓来,各路记者云集于此,十里八乡的群众也纷纷赶来,大家里三层外三层地争抢着,都想一睹这传统民俗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国强乡“走水尪”民俗活动源于千年古庙“侯卿庵”,自宋末元初年间形成以来,已逾七百年,绵延不断,代代相传。
每年正月十一一大早,迎神的队伍抬着“五显大帝”“王公”“王母”“王孙”从侯卿庵出发,经新楼、坑仔、枣湖、埔美、埔中、店仔、铁定坪、国强圩、溪坪组、渡船头等村小组进行“巡社”祭祀活动。午后,到达溪坪组,舞龙舞狮表演队以及众神进入六成楼环楼展示表演,这里是“巡社”活动的重头戏,此刻,古老的六成楼里锣鼓喧天,龙腾狮跃、祈福声声,热闹非凡。放眼三楼,楼道围满了摄影记者,他们早早架起长枪短炮,只为拍下这难得一见的土楼闹春图。这是“走水尪”民俗活动的前奏。
最吸引眼球的是古渡口花溪河里上演的人神水中争渡奇观。出了六成楼,浩浩荡荡的迎神队伍便到达举行“走水尪”仪式的渡船头社,先行祭祀。祭祀仪式结束后,后生仔便抬着神像直奔花溪河。“五显大帝”“王公”“王母”这三尊准备下水竞跑的神像,分别由四个壮汉抬着,已在河的下游蓄势待发,一声令下,争先恐后,下河抢渡,逆流而上。三百米左右的水中赛道瞬间人声鼎沸,由一百二十名男青年分成三个比赛小队,每个比赛小队四十人,又分成十个接力小组,分布在间隔三十米左右的各个河道接力段上,进行接力比拼。河道深浅不一,水下乱石羁绊,暗流涌动,神像或倚或斜,或覆或没,看得让人胆战心惊。小伙子们正奋不顾身,比速度,拼意志,你追我赶,跌倒了爬起再扛。河里水花飞溅,岸边呐喊声声……先上岸者为胜,河面虽咫尺,胜负却迷离。每逢此时,花溪两岸,渡船桥头,站满了慕名而来的千万观众,群情激昂,争相目睹这场上演于水中的惊心动魄的壮美景象。
这些年来,“走水尪”民俗活动增加了具有平和特色的舞龙舞狮、龙艺、花车、大鼓凉伞等内容,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2015年9月,“走水尪”民俗被确认为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至今日,“走水尪”习俗已播迁海内外。随着陈氏后裔子孙外迁,这种祭祀活动也随之流传到漳州、厦门、广东等地。同时,由于明清时期众多陈氏子孙移民前往台湾垦荒创业,侯卿庵的香火也随之分扩出去,因此流传至台湾,甚至东南亚许多国家。台湾嘉义市的“王灵宫”“炳灵宫”,也都供奉着1667年五显大帝渡台的神尊。台中市龙进乡的“开漳圣王庙”里,也供奉着“五显大帝”。这些侯卿庵的分庙,都有“走水尪”的习俗,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驻足侯卿庵,你会看到有碑记刻写着:公元一九九一年农历九月十二日,台湾嘉义市“王灵宫”“炳灵宫”的田汉章先生、王奇立先生、陈盛龙先生一行八十二人组成庞大的返大陆谒祖进香团,拜谒祖庙侯卿庵。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两岸交流迈出的第一步,家乡同胞热情接待,侯卿庵前盛况空前。同时,两宫又分别送上“帝德耀天”“显赫佑民”巨幅牌匾,并题款“侯卿庵祖庙惠存”。该两匾至今高高悬挂在侯卿庵内,这八个大字正是“五显大帝”精神品格的彰显。此后,每逢侯卿庵有重大的节日活动,台湾陈氏裔孙们都会返乡拜谒祖庙并参加。侯卿庵理事会会长陈水旺也曾带领各理事代表,多次回访台湾嘉义市的“王灵宫”“炳灵宫”。因为有着对“五显大帝”精神的共同信仰和对“走水尪”民俗文化的共同热爱,使得闽台两地同宗同祖、同根同源的同胞走得更近、更密切了。
如今,“走水尪”习俗已成为根植于海内外民间的情感纽带,它不仅仅是一种祈福仪式,还是当地民众团结一心,敢闯敢拼的精神体现,更是一种民间信仰和对英雄的崇拜,已成为了独特的文化符号,激励着一代代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