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柚都平和>第573期>正文

双木为林 家国“思永”

作者:⊙黄舒哲 陈晓云 黄水成  来源:柚都平和  编辑:张艳珍  日期:2025年02月03日

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的思永楼,从空中俯瞰呈“回”字形结构。近日,这座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的土楼经修缮后,添了个新“身份”——平和县迁台记忆展示中心。

平和县素有“大陆迁台第一县”之称,五寨乡埔坪村又是台湾望族“雾峰林家”的祖籍地。在思永楼开辟出展厅,集中展示迁台记忆、述说漳台情缘赓续的故事,无疑是对涉台文物的保护和活化利用。

“思永”,思念永远。若说埔坪林氏第十一世孙林志连取此楼名,意在激励林氏族人“追念前贤,勿弃前基”,那么林氏后裔在新时代对“思永”则渗透了更深的家国情怀:期许更多的台湾宗亲回乡溯源。

仲冬时节,我们怀着敬意,走进埔坪村,走进林家“山河远阔,见字如晤”的两岸故事。

“80后”的林四渊是埔坪林氏第二十二世孙。作为埔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早在2018年就瞄上了“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村里的林氏大宗祠、思永楼等保存完好,是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见证,大有文章可做。”不过碍于昔日条件,这一念想只能作罢。

轰轰烈烈的村容整治,让埔坪村很快迎来“蝶变”。2021年,台湾嘉义青年林智远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找到了其在漳州平和的祖籍地。已到大陆发展多年的林智远,在平潭北港村做民宿,创办“石头会唱歌”艺术聚落,拥有丰富的乡建乡创经验。回乡寻根谒祖期间,林智远萌生了在祖籍地修缮开发古厝、开拓乡村旅游的愿望,继而将目光投向了思永楼。

林四渊、林智远很快谈到一起:一方面,埔坪村可借鉴台湾“社区总体营造”和“地方创生”的理念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村中的历史建筑资源,也能让台湾青年跨海筑梦圆梦。

2022年,埔坪村被福建省台联列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基地(同名同宗村)”。平和县迁台记忆展示中心项目提上日程。林智远牵头请来台湾高雄的李志章执行工程建设。

从2022年3月启动,到2024年12月揭牌,平和县迁台记忆展示中心建设了近三年。这段时间里,李志章除了全心投入思永楼的修复外,还频繁返台拜访雾峰林家后人。

雾峰林家后人林光辉、林铭聪等早先已同埔坪林氏后人“接上线”,当得知平和县要筹建迁台记忆展示中心,他们积极联络岛内宗亲,捐赠家族史料近百份。当然,他们回乡的脚步也变得频繁。

伴随着思永楼重焕光彩,平和县迁台记忆展示中心撩开面纱:展陈面积达650平方米,由主展厅与次展厅两部分构成。其中,主展厅是雾峰林家迁台记忆馆,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埔坪林氏后人移居台湾台中的历程,以及他们扎根宝岛后,雾峰林家几代人抵御外侮、传承文化及推动台湾近代化的事迹。

12月5日,迁台记忆展示中心揭牌当天,台湾雾峰林家后裔一行35人回乡共襄盛举。67岁的林铭聪是此次参访团团长,他特意把两个女儿也带来,就为让历史记忆“倒影”在血脉亲情里。

73岁的林光辉是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创会会长。虽有30岁的年龄差,但属同辈,林四渊仍亲切地唤林光辉“林哥”。揭牌仪式上,兄弟俩挥锹铲土,种下寓意两岸宗亲情谊永固的“连心树”。

没有出发,就不会有抵达。没有抵达,就不会有穿梭两岸的一声声呼唤和回应。埔坪林氏十四世孙林石,当年那个离家的年轻人,带着谋生的希冀,渡海前往台湾。他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一举动,会给后代子孙带来多么深远的影响。两百多年来,缘起埔坪的雾峰林家,在闽台互动中不仅谱写了家族传奇,每逢重要的历史关节也未曾缺席。他们是台湾这个门户的骨干,更是台湾与大陆原乡的纽带。

“台中雾峰的林家宫保第是台湾规模最宏伟、面积最大的清代官宅。每进院落都是回字形的四合院,像思永楼那样。”林光辉动情地说。林家老宅的正房一律坐东朝西,远远望向大陆。

大陆这头,情思隽永。走进思永楼,焊接在装饰框上的“平台缘”三字厚重醒目。后方的主展厅是一座两层砖混建筑,墙面在思永楼断壁的基础上,重新装饰了土黄色的外立面。偌大的雾峰林家迁台记忆馆内,一幅幅历史影像的背后藏满故事,亟待交上凝视的目光来个“细说从头”。

细说从头,不一定非得从渡台拓荒的林石说起。审视雾峰林家兴起、中挫、重振、分流几大历史脉络,总离不开数位家族英杰人物——他们有的效力清廷、征战沙场,以身殉国,倍极哀荣;有的参加过中法战争;有的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资产阶级革命;有的倡导请愿并成立台湾文化协会开展启蒙;有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台从事革命活动……撷取任何一人,考察其在时代风云中的命运轨迹和社会网络,继而“窥斑见豹”地看待家史国史,都理应抱持“同情之理解”而细说从头。

雾峰林家与基隆颜家、板桥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陈家并称“台湾五大家族”。烈火烹油时家族荣光有多高,风谲云诡时家族成员摔得就有多重。然而雾峰林家可谓是“越挫越勇”的代名词:历经大起大落,世家子弟始终恪守“勤、诗、悦、礼”的祖训,薪火相传清白家风——“家国同构,国比家大”!

埔坪林家与雾峰林家虽分犹合。“你看,‘勤、诗、悦、礼’,这条祖训,我们简称‘四点金’。这是两地林氏宗亲相认的‘暗号’。”埔坪林氏第二十一世孙林国华在埔坪村林氏大宗祠指着正厅四根柱子顶端的大字解说起来:“‘勤’是勤俭持家;‘诗’是腹有诗书;‘悦’是悦豫且康;‘礼’是谦恭有礼。”

林氏大宗祠附近还有个小宗祠唤作“培远堂”。“大宗祠以埔坪开基祖子慕公为一世,传到奇昴公为第十一世,乃另立分支建小宗祠,属迁居台湾的支派。”林国华边说着,边领我们看祠堂里的一块“奇昴公祀田”石碑。劫后犹存的石碑上,文字依然清晰:“……县正堂桂批:职员文荣文钦、朝栋事,笔批建置祭田,原备历世祖考蒸尝之需,准如所请存案,至立碑家庙应由……”

原来,此碑立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正值雾峰林家鼎盛时期。林朝栋等人组团回埔坪祭祖,购置田地让乡亲耕作,并约定将收获的粮食用来祭祖、宴请族亲。“藉着祭祀祖先来凝聚彼此的情感,这种血浓于水的关系最单纯、自然。”林国华还讲起一段从父辈那里听来的掌故:甲午战争后,林朝栋之子林祖密毅然置在台家产于不顾,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带着全家迁回厦门,成为台湾日据时期首个恢复中国国籍的台湾人。改籍后,林祖密穿梭往返于漳州、厦门等地,投身反袁护法运动及地方实业建设,曾捐银赈济水灾饥民,解囊疏浚九龙江北溪河道,还投资办林场、开矿山、挖煤矿、铺铁路,乡民广蒙其惠。其间,林祖密多次回埔坪祭祖省亲。每趟回来,他都骑着白马,宰牲祭祖,并宴请乡亲。当迎候的宗亲听到村道不远的上空传来三声枪鸣,就知道“林家三少爷回来了”。林祖密回乡喜欢到祖厝后的一小山上练武打靶,至今,埔坪村尚可找到当时林祖密在此练武打靶的遗址。

1925年,林祖密在漳州被军阀杀害,年仅48岁。

两字平安一炉烟。林氏家眷每每祈盼出门的家人平安归来,但总有人再也没回来。

抛家舍业、为国捐躯。这样的人,林家不止一位、两位……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清末至抗日战争胜利的数十载光阴里,埔坪林家与雾峰林家天涯海角,却乡情常继。家书是深挚的朗读者,读出彼此难以面陈的心声,读出天涯两端的牵绊。案头灯下的片楮零墨照见了剪不断、离不散的至真至情。

好容易盼来了台湾光复。可接下来的剧变令人猝不及防:1949年国民党撤离大陆,退守台湾。海峡对岸的中国人开启了余光中诗里的乡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回”字之约虽在,家书鱼雁难托。所谓“人溺己溺,人饥己饥”,大抵如此。

……

三十七年后深秋的一天,一封从国外寄出的信兜兜转转送至平和五寨乡埔坪村。这封信让林四渊的祖父林泰山惊喜交加。原来,当林泰山得知林祖密第六子林正利已移居国外,即手书一封捎上,盼着与外头的世侄接上线,可从春季等到夏季,迟迟未收到对方回信。本以为杳无音信,哪知柳暗花明!林泰山忐忑地展开信,激动顿时涌上心头。“接到您的信,我才第一次能够知道自己真正的故乡。这恐怕是先祖显灵还在指引着我们,真令人吃惊。”林正利回信写道。

那年是1986年。林正利信中提及他不久将回国参加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活动,顺道也要返回厦门、漳州、平和访问,遂与林泰山约定11月23日在五寨乡见面。

“林正利那次回乡,村民夹道欢迎,大家像过节一般热闹。”当时的场景,同辈的林国华仍历历在目,“林正利心情舒畅,挥毫留赠《幸福五条》。墨迹如今就挂在林氏大宗祠内。”

欢笑情如旧,聚散苦匆匆。林正利回去后,感激、感慨令他思如泉涌。千里之外的林泰山这次很快收到了信件:“访问祖国近十九日,所见所闻所感真不胜枚举。”“我相信所有真正热爱祖国,从祖国的利益出发的人,不管他是谁也不问他的过去,都可并肩携手团结在统一战线周围,结为同志为大祖国的建设大业共同努力。”已届花甲的林泰山深夜读着,泪水湿润了眼眶……

中断了30多年的“亲情线”再度接续起来之际,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的坚冰逐渐被打破。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于是通过林正利牵线或各种寻根渠道,雾峰林家后代陆陆续续组团回到埔坪村认祖归宗。

对岸望对岸。两边的中国人期待的不是炮声,是归人跫然的足音。1992年,台湾台中林氏董事会会长、国民党民意代表林钦浓一行18人到五寨祭祖省亲,并向五寨林氏捐款修建林氏大宗祠及埔坪小学;随后,雾峰林家的传人林添福、林为民、林荣辉、林秀容、林秀云等也相继归来。据有关资料统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雾峰林家回平和埔坪祭祖省亲的次数之多位居漳台交往互通前列。

进入新世纪,海峡两岸对台湾雾峰林家的文史资源日益关注。在大陆,2004年央视播出《沧海百年》。这部电视剧展现了雾峰林家垦殖宝岛、依恋祖国母体的悲壮史诗,以“家门通国门”的形式,将国家民族的兴衰际遇,融入台湾世族的悲欢离合中,生动展现了两岸同根的血缘情缘。在台湾,当局负责人多次参访雾峰林家,并拨款修复雾峰林家宅院。2008年2月,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参访雾峰林家,并题词“三代民族英雄,百年台湾世家”。

“应该说林家这些先辈,有平民有士绅,建树或武或文,不尽相同,相同的是,他们承前启后,经历时代的风雨、见证家国的阴晴。历史不仅不能遗忘,还要说给更多台湾青年听。”为了活化老建筑,雾峰林家宫保第园区董事长林俊明,与堂兄弟林光辉、林铭聪等雾峰林家后人,这些年通过为游客导览、举办表演活动、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让雾峰林家宫保第成为台湾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根之所系,情之所在。当了解平和县修缮思永楼,希望藉“闽台乡建乡创”发挥“雾峰林家祖籍地”价值时,林铭聪多次带领家族成员回乡交流。看见热情的乡亲、听到亲切的乡音,他们感动不已。

那天,见证了思永楼加挂“平和县迁台记忆展示中心”的牌子,林铭聪心潮澎湃:“今后,我们要带领更多宗亲‘回’家看看,追溯历史、重温记忆!”他现场抛出一个题目:台湾的宫保第与平和的思永楼,未来如何“携手互动”?

“共享史料,共办展览、研讨会等。”林铭聪的女儿林子雯脑筋转得快。这位“90后”的台湾姑娘如今已参与到家族事业的经营中。“依托两地的老建筑,我们今后可轮流举办历史与潮流相结合的音乐会、美食节、研学活动,吸引更多学子了解历史。”林子雯说。

她的想法,林四渊很认可:“台湾宗亲的理念,给了埔坪村人有益的启发。下一步,迁台记忆展示中心将借鉴台湾经验,走‘文化+旅游’的运营道路。”

“追寻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林四渊已同台湾林氏宗亲商量好,适宜之时将启动埔坪林家与雾峰林家的族谱“合谱”——谱中有脉,血脉、主脉、支脉;谱中有情,亲情、族情、家国情。

其实,林四渊的祖父林泰山逝世前已整理了小小一册埔坪林家世系资料。“爷爷是读书人,一辈子敬惜字纸。”林四渊知道我们对手迹一类的“记忆”感兴趣,特意从箱箧里翻出一叠林泰山保存的信札。“瞧,这三封就是林正利的来信。”他从信封中一一抽出信纸,摊平了呈在案上。

纸薄,情深。

“在决定祖国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我正当青年时期,而现在已进入老年了,但是诚挚的爱国心应该是永久的,是不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减弱的。真正的爱国者即使到了晚年也不应无所作为,而应该依旧像英勇的战士那样为祖国和全社会贡献自己的一生。”看到林正利在1986年12月15日这一天发自肺腑的感言,我们隐约想到了其父林祖密的壮志未酬、其兄林正亨的慷慨就义——“只觉同胞遭苦难,敢将赤手挽狂澜”。

……

华灯初上,埔坪村林氏大宗祠外一盏盏红灯笼亮起来了,暖暖的,像红豆,既相思,也怀旧。时空交错中,我们眼前又浮现了电视剧《沧海百年》里的一幕,林定邦夫人戴氏临终前召集家里人到祠堂,留下遗言:“我们林家这个林字是两个木……一个木在福建,一个木在台湾……一个木是国,一个木是家……”